三国诗词《士民争拜汉云长》原文|译文|赏析
人杰惟追古解良①,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②。
气挟风雷无匹敌③,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④,古木寒鸦几夕阳。
【释词】
①解良:关羽,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春秋时代解县在晋国名解梁城。小说称古解良。古人常以出生地、为官地来指代人名。如孔融称为孔北海。刘备称为刘豫州。这里指关羽。
②俎豆:俎(zu)与豆是古代礼器。用于行祭礼时盛肉食,后用作咏礼仪的典故。骆宾王《边城落日》:“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③挟:携同,牵引。苏轼《前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匹敌:相当。
④庙貌:庙,庙宇;貌,画像。杜甫《丹青引》:“屡貌寻常行路人。”这里引申为塑像。盈:满。
【赏析】
关羽死后,关羽成为神武和忠义的典范,其人格得到升华,其形象得以神圣化。国人始称关公,继而称王,终而称帝。关帝庙遍布海内外,“至今庙貌盈天下”。以人臣而位至尊者,惟关羽一人而已。这一人物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来自 《三国演义》 长达一千多年的酝酿和创造过程,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性格,其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群。其人物形象蕴涵的文化内涵,使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 不论士民农商、邦会团伙,乃至三教九流,都能从各自的角度顶礼膜拜关大帝,都想从关大帝那儿寻求一种有利于自己或保护自己的精神寄托。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的文化意义何在? 此诗形象地做了高度的涵盖: “桃园一日兄和弟” 为义,“俎豆千秋帝与王” 为忠,无论从关羽生前和刘备的关系,还是关羽死后人们对他的崇拜,都集中在忠义精神上。桃园结义,刘、关、张三人对天焚香盟誓: “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种忠义精神伴随着他们一生,始终不渝。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苦,还是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关羽都恪守初衷,丝毫不改其志。当兵败麦城,孙权派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义正辞严地回答:“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直至被俘,孙权劝其投降东吴,关羽曰: “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成就了道德上“忠义” 的自我完善。纵观其一生,从桃园结义到舍身赴义,忠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了他的一生,并在他身上爆发出与日月同辉的光亮。
关羽的形象是忠义的化身,威武其外,高节其内,成为道德伦理的典范。正是这一点,不仅为后人高山仰止,而且也为历代统治阶级所垂青。关羽死后,刘禅追谥他为 “壮缪侯”; 宋代皇帝封他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王”、“英济王”; 元代皇帝加封他为 “显灵义通武安英济王”; 明代皇帝始进爵他为帝,以后清代皇帝屡次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等等,一场造神运动步步升级,层层追封。在中华大地上,关帝的崇高,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满足人们的一种审美要求和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意义。当然,在任何偶像面前,芸芸众生只会越发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本来,崇拜英雄的目的应当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智,而崇拜偶像的结果却麻痹自我意识,禁锢个体人格,这也许正是统治阶级借偶像以愚民的作用。
关羽被神圣化以后,在礼义之邦的国度里,不仅是道德的完人,而且还赋予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神力的象征。“气挟风雷无匹敌”,关羽的刚勇、神威,更为中国老百姓所崇拜,他不像张飞那样粗鲁、憨直,也不像李逵那样蛮干、粗俗,而儒雅之中显现神力,更具有崇高美。因此,“武庙” 与 “文庙” 具有对称存在的价值,“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形象地揭示了关羽的性格内涵,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所积淀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