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曹操奸雄》原文|译文|赏析

三国诗词《曹操奸雄》原文|译文|赏析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

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释词】

①吕氏:吕伯奢,东汉末成皋人。曹操父曹嵩之结义兄弟,《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一说,其全家被曹操妄杀。

②阖户:全家。逢:遭遇。

③天理:自然的法则。《庄子·天运》:“顺之以天理。”古人认为上天能主持公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循环相应。

【赏析】

曹操占据兖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后,便派人去陈留将隐居琅玡的父亲及家族四十余人接来。途经徐州,陶谦接送款待,十分盛情。临行还派部将张闿带兵护送。不料,半路张闿图财害命,杀了曹氏全家。小说家有感于此,写诗一首。

这首小诗用意很明显,是强化小说拥刘贬曹的政治倾向。小说描写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奔途中到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家借宿。因“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遂起疑心,“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便认为图己,误将把宰猪沽酒,准备盛情接待他的吕伯奢家人杀害。吕伯奢家人的死是无辜的。曹操出庄后遇到吕伯奢本人,为防吕伯奢见家人被杀而报复,又“知而故杀”吕伯奢。关于这件事《三国志》没有记载,只是裴松之注中记下了不同的三种说法:

一、《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这显然是自卫杀人,说不上什么好与坏。

二、《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人而去。”因疑心而杀人,虽说缺德,但尚有可谅之处。

三、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悽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这一条记载展示了曹操极端利己主义的恶德。

而小说家不但采用了第三种说法,而且又创造了一个细节:路遇吕伯奢,曹操故意虚唤别人,待吕伯奢回头刹那间,“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假如说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误杀,那么杀吕伯奢本人则纯粹是故意杀人。这种恶德是要遭报应的,所以当曹操的父亲及家人被杀,小说家认为是因果报应:“天理循环报不差。”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家的信条。《法苑珠林》卷八云:“故经曰:‘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道德伦理观念,人们应当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古人有格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未报,时节未到。”小说家用佛家的因果学说来解释这件事并不恰当,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乱世群雄争权夺势、残杀无辜的阶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