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现存杜甫的七言律诗有一百五十余首,多数写于诗人晚年,即旅居成都及羁留夔州其间。夔州的七言律诗以沉雄悲壮、苍劲凝炼著称。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已难复兴。永泰元年(765)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凭依,遂卖船东下,准备出川。次年(大历元年——766)春末携家来到夔州。因时局不稳,不能北返,滞留夔州近两年。国军日哀,诗人晚年多病,加之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夔州时期,诗人心境异常寂寞。《秋兴》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大历元年秋,时诗人寄居西阁客堂。西阁地处夔州山麓,俯视大江,两岸绝壁对峙,江流湍急。

《秋兴》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组诗,八首犹如大型抒情乐曲的八个乐章。它以忧念国家为主题,以夔州萧瑟的秋色,清凄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羁旅的苦况、关心国运盛哀的深情为基调。八首互相支撑,构成整体。悲壮苍凉,意境深闳。但组诗的每一首诗,以自己独有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调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因之,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是组诗的序曲。全诗因秋起兴,通过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抑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意思说霜露凋残了夔州江滨的枫林,巫山巫峡一派萧森气象。这是诗人站在山麓远望,突出感受到的。玉露即白露,玉露凋残枫林,点明秋已深,满目萧瑟。第二句,从大处落笔,把握巫山巫峡深秋特有的气象和诗人的迷惘不安。有了第二句,诗的意境扩展开来,诗有了气势,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豪迈宏阔写风云变化和哀伤。江间,指长江巫峡。塞上,指巫山关塞,江间、塞上,点出夔州的山和水。浪涌、风云,紧扣秋色。江间波滔汹涌,上及于天,仿佛天也在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日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这两句是前面“气萧森”的具体化。我们感到这两句的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因为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眼见耳闻,不是单纯描摹江流湍急、山塞风云和巫峡深秋的外貌特征,而是着力表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以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同时,它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这种既掌握景物特点,又把自己生活经验中最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会进去,以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被描绘的景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情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意繁,心情寂苦而意境奔阔。

五、六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指离开成都东归的旅途中两次见到菊花。去年秋,诗人因病滞居云阳,今年秋,又以道路阻隔淹留夔州,丛菊两开,合云阳与夔州为两秋,他日泪,即前日之泪。前日因见菊花而落泪,现在又见菊开,不禁洒落前日曾流之泪。这泪,是漂泊思乡之泪,也是见菊开始悟岁月易逝,深感人生蹉跎的半辛酸之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没料到船一系缆江边就长期不行,而思故园之心也似被牢牢拴住,心境得不到片刻舒展。故园心,是思乡之心,也含有思故国之心。第七、八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急切的暮砧声把诗人从对故园的沉缅唤醒,回到夔州的“系舟身万里”(杜诗《九日》),深秋客无衣的现实之中。刀尺,指剪裁;砧,捣衣石砧。古人制作塞衣,通常先把衣料在砧上捣平,然后裁缝。处处催刀尺,家家赶制寒衣,捣衣声此起彼伏,这种带有季节性的习俗,常给征人、思妇的心灵上增添几分感伤。古典诗歌中常用以寄寓怀人思乡的情绪。这首诗在薄暮白帝城急促的捣衣声中结束,而诗人羁旅天涯的无穷忧思却随着砧声在巫山巫峡中扩展、延伸。

前人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杜诗的主要艺术风格,在他的七言律诗中,这首诗就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