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魏为战国时晋地,在今河西,山西一带。本篇为伐木之歌,伐木者边劳作边歌唱,故用语尖锐直露。伐,砍伐;檀,青檀树,木坚硬,可作车料。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象声词,斫木之声,寘,同置。干,岸。且,表示二个并列的状态。首句是以景入手,描绘伐檀时的情景:“坎坎”的伐木声,从茂密的森林深处传来,循声而上,才看到了伐檀的场面。此外,先用象声词“坎坎”并反复出现在全诗中,还会使人感到伐木的时间流程——不是轻而易举地就把檀木伐倒了,而是砍呀砍!不知多久,才把那坚硬的檀木伐倒。然后,把木头拖到岸边,推到水中,清清的河水溅起了浪花,荡起一道道的波纹。涟,风行水成纹曰涟。猗,本是语词,有如“兮”发展至今,“涟漪”已是一个双音词了,有水上波纹之意。这个变化,大概是由于后人读此句望文生意而约定俗成了吧!

以上写景,是有声有色的伐木场面的画图,并且是有时间过程的连续的画面:由远至近的伐木之声,伐木、放倒、运到河岸,河水泛起波纹。当然诗中只扼要地说出了其中几个要点,并没有详细叙述,这正是古诗含蓄的妙处,未述部分,读者自可想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迁想妙得”,得之于象外吧!

文学的功用绝不仅仅在于再现客体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表情达意,表现丰富多彩的主观内心。因此,此诗紧接着就是抒情,由艰苦的劳动产生了联想:那些老爷们,你们不种植也不收割庄稼,为什么粮食却进入了你们的库房?(“三百廛”,犹言“三百户”。《毛传》:“一夫之居曰廛”。)不参加狩猎,为什么能瞧见你们的庭院前悬挂着猪獾等野物?“瞻”字用得很恰切,统治者的高宅大院,劳苦百姓近身不得,故曰“瞻”;而远远地看,却又能看见悬挂着的野物,则足见其多。以上直抒胸臆从正面质问,下面再用反语进一步加深讽刺意味:“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白吃,全句意为:你们是君子啊,是不白白吃饭的啊!这段议论,采用两个连续的反句及反语等修辞法,行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此诗很可能是伐木时的劳动号子,前三句是干什么就唱什么,后面的议论是情感的抒发,一面干一面发牢骚。因为是号子,反复是很自然的,后两段只是个别字词的更动,意思是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