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游媚笔泉记

检索首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下册·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 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 溪上大声然, 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嶲。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 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 “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



这又是一篇篇幅较短的山水游记,文笔隽秀,刻划细腻,构思颇具匠心,读来令人寻味。

“媚笔泉”,是皖中南桐城的一大名胜,位于县城西北,毗连舒城的龙眠山中。其山脉绵亘起伏,岩壑深秀,其间分布着:青布潭、碾玉峡、椒园和媚笔泉诸胜。姚鼐这篇游记,就是记述同伯父姚范(号姜坞先生)一起沿龙溪入龙眠山至媚笔泉之一路看到的秀丽风光,并从中表达了作者的情趣与人生取向。



****



本篇一般都分成三大段,但中间一段似嫌庞杂,故一分为二,更清晰一点,则成四段——

第一段(1节):总说媚笔泉地理位置;

第二段(2节):细描龙溪沿途风光;

第三段(3节):刻写媚笔泉胜迹;

第四段(4节):简要交代作“记”之缘由。

以下按段边释边说——

第一段:总说媚笔泉地理位置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一、诠词释句:

连山殆数百里——连绵不断的山岭几乎达数百里。这就是著名的龙眠山。

迤平与屏矗墉回——迤(yǐ以)平,斜行渐渐平坦。屏矗墉(yōng拥)回,象似屏风那样耸立着,又象城墙一样曲折。

崭横与径——崭,通“巉”。崭横,高峻绵横。径,通行,经过。

龙溪——溪名,即龙眠大溪。

二、略述大意:

安徽桐城的西北方向,有一片连绵的山峰约达数百里,到了县城,地势才渐渐趋向平坦。在山势将要平下来的地方,有两座山崖忽然相合有如矗立的屏风,又象曲折环绕的城墙。它们高高地横隔着,似乎不可通行,龙眠大溪那弯弯曲曲的流水,就从这两座山崖之间流了出来。



第二段:细描龙溪沿途风光



以岁三月上旬, 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 溪上大声然, 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 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一、诠词释句:

然与枞、橡与鸣巂
——(cóng从)然,象声词,水流淙淙声。枞、橡,枞(cōng匆),一种名贵古树,俗称冷杉。橡,栎树之一种,其果实称“椽栗”可食。鸣巂(xī西),即鸣叫着的子规。

振鬛宛首与溶云
——振鬛(liè列),宛首,即振鬃回首。鬛,马鬃。宛,屈曲。溶云,一说浮动着的白云溶成一片。一说看水中的倒影:云如溶于水,以后说为是:

翼乎临于溪右——像展翅大鸟临立在溪之右岸。翼,即翼然,意指如鸟之展翅。

李公麟与垂云沜
——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安徽舒城人,晚年居桐城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官朝奉郎,其画擅长人物、鞍马及书法,与苏、黄、王、米有深交,传世《五马图》很著名。垂云沜(pàn判),即李龙眠隐居之处。沜,通“泮”,半月形水池。一说“水边”,非也。

石罅——罅(xià下),缝隙。石罅,即石缝。

二、略述大意:

在今年三月上旬,我们沿着龙溪徒步进入龙眠山。下了很久的雨刚刚停止,溪流滚滚,发出很大声音。走了十多里路,两旁多奇石、香草,还有松树、冷杉、槐、枫和栗、橡等各种树木,而且不时地传来子规的鸣叫声。再看溪中,有着很深的水潭,有块巨大石岩从潭中露出,像一匹马在潭里洗完澡起来,抖动着马鬃,回过头来望它的伙伴。我们攀附着巨石,登上高处,俯看水中的倒影:天上的云儿好似溶化在水里,飞鸟也象在往下坠落。

这是第二段中的第一层意思,即描写了龙溪中的景物和两岸的风光,下边再写所见的古迹——

我们又沿着山崖往西走,约二里处,见到相垒如高楼的岩石,又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溪流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的居所“垂云沜”;又有的说,后来的人寻找李的住所,实在难以弄清楚了,只得加以“垂云沜”之名。石缝中长出大树,其树荫可遮蔽数十人之多,树枝向前伸展到平地上。这块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人。

作者通过这两层文字,把龙溪沿途的旑旎风光加以细细的描绘,文辞简洁,而形象动人有美不胜收之感。这既使作者表达了自己探幽揽胜的情趣,也让人看到了揽胜者的通脱磊落胸怀。



第三段:刻写媚笔泉胜迹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 “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一、诠词释句:

何文端公——即何如宠,字康侯,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文端。

摩崖——于山崖或石壁上镌刻文字。

左丈学冲——即左学冲老人。丈,是对老年男子尊称。学冲,左世容之字,号笔泉,桐城人。清代乾隆时进士,曾任武进县教谕。姚鼐为他的时文集作过序。

卒起与肃振与矶石——卒起,卒,通“猝”,突也。卒起,即突然而起。肃振,剧烈振动。肃,此为急也。矶石,水边突出的石头

二、略述大意:

在“垂云沜”之南有一口清泉。明代文端公何如宠曾题字于崖上,叫“媚笔之泉”。媚笔泉的水漫流在石坦上,形成一个圆池。池内的泉水涨满时,经引导流入山溪里。

这时,左学冲老人,即左世容。他在池旁整地建造房子,但未完工,邀请并招待了九位客人。傍晚时分,天气有些阴沉,山里的风突然刮了起来,其势凶猛,震撼着岩壁,于是,芜杂丛生的草木,众多的山泉和池边的岩石,都一并发出了响声,交相轰鸣。游人感到可怕,就走上了归途。

这段文字专为此游目的地——“媚笔泉”专设的,用意是以便加意刻画“媚笔之泉”,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写:先是表现作者访古探源和揽胜赏奇的情怀;然后记叙左学冲筑室幽居,并盛情邀饮,受到了款待。但是,最后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并显示此乃荒僻野地,不宜久留。这个结尾,给人一个含蓄的表示:作者不愿、也不乐于归隐的倾向。



第四段:简要交待作“记”的缘由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之记。

一、诠词释句:

姜坞先生——即姚鼐伯父姚范,字南菁,号姜坞。清乾隆六年(174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辞官于天津、扬州等书院讲学,姚鼐少年即从学于他。

二、略述大意:

这一天,伯父姚范邀我一同往游,我就跟他去了。伯父又叫我写了这篇游记。



****



姚鼐这篇文章,记述了游桐城龙眠山的媚笔泉的经历与观感,探奇搜幽,情趣盎然,确是一篇纪游佳作。

写法上的主要特色,以下讲两点——

一、它沿用与发展了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艺术构思,即不着议论,意蕴不尽


文章四段文字,除了文尾略写纪游缘由之外,其余文段几乎全部用来细写龙溪的形胜与沿途风光。在行文中,把秀水幽景曲尽其形容:溪水、溪潭、溪石和溪岸,及其溪树和危崖峭壁,以及水声、鸟鸣等等百奇众物,万般幽姿,均加以工笔细绘,无不酷肖。但对此游目的地——媚笔泉,却只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着笔比较疏朗,并在最后,却用“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返。这就把一个龙眠大溪的源头即媚笔泉,写得荒冷寥寂,是个不宜居人之处。

顾“题”思义,这篇游记散文,重点在“游”,突出游历,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它不是为“媚笔泉”作记,而是记写游历的经过与感受。所以,这样安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对此次游旅的目的地“媚笔泉”,为什么这样写呢?是否别具用意?不妨让我们细看一下这段文字的安排:全段十五句,用五句直接记写媚笔泉景致,表现了一点访古赏奇的情怀;而用了三句记述时人在此筑室招隐之事,且用更多的文字(共六句),描绘此地幽冷荒僻,不宜久居,因而速乘“日暮半阴”之天气,带着惊恐心情,扫兴而返。这不正是用比较曲折含蓄的文字告知世人:我并非清高自全而遁世无为的“林间居士”,不喜隐逸的意向。

文章这样谋篇布局,显示了一个特色:“不着议论,意蕴无尽”的艺术构思。它的这个无尽之“意”,不依靠作者直接议论来表达,而是借景寄怀,让此游所见所闻的各色景物含蓄地自然流露了出来,并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二、景物描写手法的多样化

作者在行文中不时运用各种精妙手法来摹写种种景物。主要有——

取譬法。游记类散文常用之法,此文也不免俗,但用得特具匠心。比如以屏风喻途中“屏崖当前”,既形象地写出崖壁陡峭,又融进个人的感受;又对泉旁之山岩,以飞檐重楼作譬,让心态岩势一笔写出,形象之极;特别是对流云、飞鸟的比喻更出料想之外:潭中云影似溶于水中,自高而下的飞鸟,有如跌落山崖。

拟人法。
这是文中别有情趣的一种写法。把深潭中之岩块,用拟人化手法,使它活现于人们眼前:马浴溪中,抖散鬃毛转头顾盼自己的伙伴,饶有情趣。

比照法。
用龙溪同媚泉,两两作比,然后“照”出两水之美,各有特色:龙溪雄奇,媚泉秀丽。

烘托法。
这也是本文用得成功之一法。如写龙溪形势,先从正面描述,显示其水流之长,水量之丰,水势之急和水声之大,给人以壮阔雄奇之感;作者还嫌不足,又以侧面补写了奇石之多,林木之杂和林鸟之啼来加以烘托,使前述之感受加深,更加具象化。又如,文章的中心,应是“媚笔泉”,但它却带上了长长的龙溪的描摹,为什么?其实,这也是一种烘托手法,即以“溪”托“泉”,以“繁”托“简”,以“媚笔泉”有异于龙溪的特有风貌示人,令人获得一个异样的感觉。

以动写静法。
这是本文用得更多、也是更有成就的手法。前边已述的“写石如马”、“喻崖为楼”等,即是此法的生动运用,特别是“顾侣”、“翼如”等词的活用,更使静态景物变成动态,跃然纸上。以声衬幽,正是此法的具体表达,也使本篇散文妙趣横生,更富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