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姜夔·扬州慢》姜 夔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夜雪初霁②,荠麦弥望③。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④。
淮左名都⑤,竹西佳处⑥,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⑦,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⑧,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⑨,青楼梦好⑩,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11),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②霁:雨雪停止,云雾散开。③弥望:满眼。④千岩老人:萧德藻的号。⑤淮左:淮扬一带,宋置淮南东路,亦称淮左。⑥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⑦春风十里:唐代杜牧《赠别二首》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⑧杜郎:指晚唐诗人杜牧。⑨豆蔻词工:杜牧《赠别二首》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⑩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11)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沈括《补笔谈》,二十四桥指扬州很有名的二十四座桥,而据李斗《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
鉴赏 姜夔少以词名,精通音律,能自制曲,常常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音律,这是对于词的形式的大胆创新。《扬州慢》就是姜夔自度之曲,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他经过扬州,看到这座昔日无限繁华的城市因为战乱而满目疮痍,心中引发无尽悲凉,因此满怀凄怆地写下了这首慢词。
“黍离之悲”也许是姜夔能够献给扬州的最真切的感情了,当昔日的繁华被战火焚尽,当歌舞升平被哀鸿遍野取代,他能做的只能是哀叹和痛惜。“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眼前所见的景象,让他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周,周大夫经过故宗庙宗室,见昔日宫殿尽为禾黍,感慨周室之颠覆,不忍离去,而作《黍离》之诗,作者此时的心情和古人是何其相似。
词的上阕写他经过扬州城的所见所闻。
“名都”点明了扬州在淮扬一带的地位的重要性,“佳处”则点明竹西亭又是扬州城中的著名古迹。就是这么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名城,给了人无限美好的遐想,所以初次经过扬州,便忍不住要“解鞍少驻初程”。开篇即写扬州与竹西的繁华与美丽,正是为下文写它的破落与荒凉作铺垫,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沙汀丛树图 【宋】 惠崇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春风十里的扬州,在杜牧笔下是如此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然而此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情景。亭台楼阁都荒芜了,一路行来,只有青青的荠麦映入眼帘。春风十里何时才能再见,它留下的只是记忆中的盛景,而眼前的荠麦只能让人想起“彼黍离离”的慨叹,繁华瞬间化为尘土,这是多么深的悲哀。
扬州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转折点就在于金人的南侵。高宗建炎三年,金人初犯扬州,大肆劫掠,时在姜夔作此词前四十余年,其后绍兴三十一年、隆兴二年,淮南皆曾被侵,则在此词前十余年。这首词描写的就是金人入侵淮扬后留下的破落场景。在作者眼里,废弃的城池与高大的树木仿佛都有了人格特征、人的感情,它们对那场战争厌恶到了极点,而不愿意开口说起,更不用说那遭受金人铁蹄蹂躏的百姓了,他们对于战争的创伤更是有着切肤之痛。词到这里沉痛到了极点。
接着宕开一笔,描写在扬州城里的所闻。时间已渐近黄昏,不知从何处传来戍角之声,在空城里响起,显得格外凄清、悲凉。“寒”本来用来形容气候,是人的触觉的感受,然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声音,写人的听觉,孤独、清寂的心境再也无所逃逸。
下阕写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两年,写下“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与“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等这样工巧精美、情深意浓的诗句。这些诗记载着扬州昔日的歌舞繁华,记录了它曾经的辉煌。然而词人不无沉痛地想到,如果今天杜牧故地重游,看到历经战火的扬州一派凋敝荒凉的景象,那该是多么吃惊啊,繁荣与残破的对比,昨日与今天的落差,都蕴藏在“须惊”二字之中。想象中杜牧的心境其实也是词人的心境,震惊与悲哀令他无法用轻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黍离之悲”的意味进一步深化。
今日的扬州城已经面目全非了,余下的只有杜牧诗中曾写到的二十四桥仍然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月明之夜,玉人吹箫的美好传说已经全然消失了踪迹。桥下荡漾的水波中,只有一弯冷月映照在水面,凄清无声。“冷月无声”,看似无理,其实更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冷寂,自然地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及对今日的感慨。
卒章以桥边红药的无情反衬人的难以忘情。唐岑参曾有诗云“庭树不知人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全非的失落。这里写红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桥边的红药年年自开自落,如今却无人欣赏,或是无心欣赏了,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常迎春)
集评 清·许昂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府城东北有竹西亭,故杜牧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梢头二月初’及‘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皆牧之句。”(《词综偶评》)
清· 先著:“‘无奈苕溪月,又唤我扁舟东下’,是‘唤’字着力;‘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词洁辑评》卷四)
链接 《扬州慢》词牌。《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本词就是这一词牌的创始之作和代表作之一。定格为双调,九十八字,上下片均四平韵。清代词人查慎行易其名曰《郎州慢》。
姜夔与萧德藻。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号千岩老人),其卓特的文才深受萧氏的赏识,萧氏便把侄女嫁给了姜夔。自此之后,姜夔遂依萧德藻寓居于湖州(今属浙江),卜居弁山白石洞下,此便是姜夔白石之号的来历。经萧德藻介绍,姜夔以诗谒见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称其“于文无所不工”,并介绍他拜会范成大。姜夔自此同一些名重一时的诗人结成翰墨交谊,不断往来于湖州、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绍熙二年(1191),他冒雪赴苏州石湖别墅访范成大,应约写成《暗香》《疏影》两首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