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辛弃疾·贺新郎》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稼轩族弟。 ②“鹈鴂(tíjué)”二句:宋人洪兴祖《离骚补注》言鹈鴂、杜鹃为二物。 ③“啼到”二句:《广韵》称鹈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歇,花谢。 ④“马上”句:用汉王昭君出塞事。 王昭君是汉元帝后宫女,因和亲赐嫁呼韩单于,远离故国。李商隐《王昭君》:“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⑤长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幽居长门宫,后以“长门”泛指失宠后妃所居之地。翠辇(niǎn):用翠羽装饰的宫车。金阙(què):富丽的宫殿。⑥“看燕燕”句:《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认为此诗是卫庄姜送归妾。⑦“将军”三句:汉武帝时的名将李陵数次与匈奴交战建功,但最终在一次战役中兵败投降匈奴,故曰身名裂。李陵有《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又,《汉书·苏武传》载李陵送别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河梁,河上的桥。故人,指苏武,汉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羁留北地多年而不降,最终返汉。⑧“易水”三句:据《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出使秦国,伺机刺杀秦王。临行前,众人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上,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和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闻者无不动客。

鉴赏 本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辛弃疾罢居江西上饶瓢泉期间。词序提到的“茂嘉”是稼轩的族弟,生平不详,张惠言《词选》从词中文句推测茂嘉是以罪谪徙。辛弃疾同期另有一首《永遇乐》(烈日秋霜),词中有“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诸句,罪谪之说恐不能成立。

这首词的写作手法特别,它的艺术成就曾被认为达到了“稼轩词之冠”的高度。主要的特色在于辛弃疾将“赋”的写法引入词中,以词的声韵体式规约赋,又以赋的成法特征挑战词的限制。

先从结构上看。词作可以看成一个环形结构,亦可以说由三个部分构成。以三种“啼鸟”——鹈鴂、鹧鸪、杜鹃开头,最后仍以“啼鸟”结尾,中间罗列了一系列与离别相关的典故。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人间离别”,第二部分从“马上琵琶”到“悲歌未彻”。形式上的上下片界限出现在第二部分中间,从意义结构来看,它并不是词的主要分界限。一般认为,这首词是一气直下,打通上下两片的。当然,上下片之间的停顿可以看作对四个典故进行划分的二级分界限。比较直观地看,前两个典故是女子的故事,后两个是男子的。周济的《宋四家词选》不同于“冶前后遍为一炉”的看法,他创造性地阐释了上下片的不同主题:“上片,北都旧恨。下片,南渡新恨。”

词的主题是离别,写法是“以赋为词”,这就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江淹的名篇《别赋》,《别赋》开篇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语出惊人,直击出题;稼轩此词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算未抵、人间离别”同样势大力沉,点明中心。梁启超指出:“《贺新郎》调以第四韵之单句为全首筋节,如此句最可学。”(《艺蘅馆词选》丙卷引)所谓“筋节”不仅道出它在思想感情上的中心地位,而且启发我们留意它在词作结构中的意义。它是从“啼鸟”到人的过渡,开启了下面一连串苦恨连绵无重数的“人间离别”的历史实例。《别赋》的主体部分亦是对种种离别的铺陈,结尾则概括性地指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无人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这首词结尾的“如许恨”也是概括,巧妙的是作者依托“啼鸟”更加含蓄地表达了别恨之深切,并且使全词结构严密。

此词不仅章法奇绝,事与物的选择亦独具匠心,一系列都与离别相关而又同中见异的事物次递将别恨推向高峰。 鹈鴂、鹧鸪与杜鹃看似简单罗列,实际不仅暗示了作为本词写作背景的离别事件发生的时间,而且蕴涵着不同层次的离别情绪。 鹈鴂的鸣叫时间是五月,暗合了后面的“春归”“芳菲歇”,在这之前,鹧鸪和杜鹃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啼鸣已令人情难以堪。据说,鹧鸪的鸣叫声类似“行不得也”,杜鹃的则是“不如归去”,情绪上逐步升级。但啼鸟的鸣声再苦也不及人间的别离之苦,昭君辞汉、庄姜送戴妫、李陵别苏武、易水送荆轲等离别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将它们高密度地整合到一起,进行富于画面感的描述,从而渲染出弥漫古今的离别氛围则是词人的艺术独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是把大量的典故挤塞进词作中,而是在无形中开拓了词的空间,信息量虽大却不给人窒息感。“用语无伦次之堆垒法。于极倔强中显出极妩媚。《三百篇》《楚辞》以后,敢用此法者,唯稼轩此词云。”(梁启勋《词学》下编)堆砌是事实,但笔法之摇曳在堆砌中创造出了妩媚。

唐人有一种“赋得体”,如李商隐咏“泪”之七律,前面列举古人挥泪六事,到结尾两句才道破送别之意,稼轩此词有“赋得体”的特征,分述前人故事后强化中心思想,不同的是他在第一部分就点明了离别之意。(刘珺珺)

寒鸦图 【宋】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

集评 清·陈廷焯:“稼轩词,自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白雨斋词话》卷一)

王国维:“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