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①?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②。岂有谷城公付授③,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④。谈笑起,两河路⑤。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⑥,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⑦。君莫道、投鞭虚语⑧。自古一贤能制难⑨,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⑩? 快投笔(11),莫题柱(12)。
中兴四将图(局部) 【宋】 刘松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注释 ①“长缨”二句:《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韩五:指韩世忠,他是抗金名将,排行第五,嗜酒豪纵,人呼“泼韩五”。③谷城公:亦称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载,圮下老人传授张良兵书,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④骊山母:《集仙传》载,唐将军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但不懂其中的含义,后来在骊山下遇到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经》之义。骊山母又作黎山老母,是一位道教女仙。⑤两河路:指黄河南北。⑥登楼揽镜:谓人已经衰老而功业却未建立。唐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⑦冲梯:高梯。《后汉书·公孙瓒传》:“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吾楼上,鼓角鸣于地中。”⑧投鞭:《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⑨“自古”句:《战国策·秦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⑩金汤:金城汤池,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中守睢阳的名将,后战死。(11)投笔:《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12)题柱:喻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次入长安,离开成都时途经升仙桥,在送客观门柱上题词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是作者与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在王实之第三首唱和词中,曾流露出忧边之语,词人作此词以答之。
开篇点出国运衰微,社稷将倾的危险局面。南宋到刘克庄时,蒙古屡屡进犯,王朝已岌岌可危,但统治者却不思振作,摒贤弃能。这种状况令人悲愤万分,不禁要问何时才能像终军那样请长缨,缚住戎主。词人认为造成南宋衰弱局面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人才却不知道重用。“未必”即表现出这种观点。他提出要搜罗人才,就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拘一格地任贤使能。当年人称“泼韩五”的韩世忠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起于行伍,既未得名师传授,也未得神仙指引,然而一经重用,却能在谈笑间破阵杀敌,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因此即便没有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没有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只要用人得当,一样可以保家卫国。“谈笑起,两河路”写出了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下片联系自己的遭遇,既有身世之慨,又抒发了不甘平庸、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少年时代的词人就胸怀大志,无论是在棋盘上指点江山,还是在联句中抒发情志,皆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报国的热忱。然而如今豪情仍在,功业却终究一事无成。登楼远眺时,揽镜自照时,想到年华已经老去,而事机却屡屡被耽误,满怀的凄怆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从胸中涌出。词人对边境的局势一直牵肠挂肚,当他听说边城冲突又起,敌人大军压境时,内心充满了忧虑。前秦苻坚“投鞭断流”的威胁并非只是说说而已,从现今局面来看,边境战事对南宋极为不利。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那就是重用人才。仅有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是不够的,还得有张巡、许远这样的敢死之士严防死守,才能抵挡敌人的进攻。情急之下,不由得发出了“快投笔,莫题柱”的呼喊。放弃个人荣华富贵的追求,而渴望为国捐躯赴难。
这首词大气凛然,慷慨激昂,对国情的分析精当确切,是人才论,又是战斗的请愿书。词中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昂扬的斗志,报国的激情,使这首词颇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常迎春)
链接 古代官定的第一套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神宗时官定了中国第一套军事教科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种,谓之《武经七书》,也称《武学七书》。北宋时北方边境战争频繁,军事时有失利。为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神宗元丰三年(1080),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定此七部兵书,刊行于世,作为武学必修教材,武学考试按其命题。该书是先秦至唐代千余年间积累起来的最优秀军事论著的合集,集中了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其中最为杰出的几部,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盛名。宋代把这些代表作合集,作为武学的官定教材,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推动了古代军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七书》集成刊行后,注家蜂起,著名的有:宋代施子美《七书讲义》、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清代宋墉《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增补武经三字休注》、鲁经《武经大全标题会解》等。始刊于北宋元丰年间,今存南宋至清代刊本十余种,其刊本之多亦可见在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