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炎·甘州》张 炎
张 炎
庚寅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①。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②,此意悠悠③。短梦依然江表④,老泪洒西州⑤。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⑥。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⑦。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⑧。
注释 ①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此处代指边地。②长河:黄河。③悠悠:长远貌。④江表:即江南。宋周邦彦《隔浦莲近拍》:“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⑤“老泪”句:《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器重,谢安死后,羊昙因谢安扶病还都时曾经过西州门,不忍经过。一次大醉,不知觉来到西州,痛哭而去。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⑥“一字”二句: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在应举时偶临御沟,见一红叶,上题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⑦“问谁”两句:化用《楚辞·湘君》句意:“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⑧“空怀感”三句:化用辛弃疾《摸鱼儿》词:“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隐喻当时南宋国势。登楼,东汉末,王粲避乱荆州,作《登楼赋》,抒发故国之思。
鉴赏 这是张炎从大都回到江南以后,在流落生活中,寄给友人的一首词。它风格健爽,是《山中白云词》集中别调。尤其“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两句,更是为人推赏的名句。
开篇以“记”字领起五句,写北游之事、北地之景。一气而下,遣词用笔凝练畅快,而且音韵铿锵,节奏错落,读来朗朗上口。“踏雪事清游”,出语不俗,将北游的经历概括得笔意皆到。“寒气脆貂裘”,是以典型的意象,涵指丰富地描绘出北国风光这一典型的环境。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有句云“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脆”这样的用字,新鲜冷硬,非常传神。在这劲健的刻画之后,词人则宕开笔力,疏疏勾勒出一幅羁旅北国的画面:枯林、古道、长河、马,后人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此一样,简洁的意象、简约的手法,反更容易写出韵味深厚的意境。一“傍”一“饮”两个简单的动词,将人融于景、情融于景,而最后仅用“此意悠悠”四字,简单道出,越发令人寻味不尽。
“短梦”两句,转笔却词意相连,写得更为沉痛。北游是一梦,醒来仍身在江南,无论南北,无论故乡异乡,都无安身之处、安心之所。欲将这种怀抱、这种伤情,写给友人,但竟无题处——即使想仿照唐朝的佳话,将心中隐藏的怨诉题于飘坠的红叶上,也竟不能够。因为红叶仿佛都已染满愁绪,而不堪更多的承载了。这种凄苦伤心之语,恐怕唯有亡国失家的人,才能这样情绪饱满地道出。俞陛云说这“短梦”四句:“能用重笔,力透纸背,为《白云词》中所罕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确是知音人之语。
就像古语所说:“强极则辱,情深不寿。”上片的激越和沉痛,到下片便得到回缓。本词是寄给同赴元都、同归江南的沈尧道,二人归来后“各处杭、越”,词人在“野桥流水”的隐居生活里,有旧友“来问寂寞”“语笑数日”,该是何等安慰。可是紧接而来的便是“又复别去”的惆怅。“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是将楚辞里缠绵的别情和思念,移到患难与共的知交身上。“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折梅赠远,折柳送别,都是古人的习惯,但词人却说“折芦花赠远”。芦花是凄凉萧瑟之物,如白居易《琵琶引》中以“芦花苦竹绕宅生”,写尽天涯沦落的苦境。词人于萧瑟秋景中拈出一“芦花”来赠远,自然而然地融入身世之感:“零落一身秋。”这是多么美、而又几乎看不出斧凿痕迹的句子。在野居的秋天,一个命运颠沛的、敏慧的词人,对友人谈起心情,或许是友情、乡情、国情,或许是身世之情……任凭多少语言,多少感情,都在这一句里。这样的句子是自然和人心的妙合,是让人读了流连忘返的,真正值得陈廷焯“拍案叫绝”(《白雨斋词话》)。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野居的寂寞,对友人的的眷恋,怨而不怒,如溪水缓缓流淌的笔调,深情蕴于其中。歇拍更是归于淡远:怀感是“空”的,斜阳处,登楼是让人“怕”的。似乎有“欲说还休”之意。一首悲歌,归结于此处。正如前人所说:“结笔情深一往。”(清陈廷焯《云韶集》)(刘清滢)
雪景山水图【明】戴进 故宫博物院藏
集评 清·陈廷焯:“苍凉悲壮,盛唐人悲歌之诗,不是过也。又‘折芦花’十字警绝。”(《词则·大雅集》卷四)
清·谭献:“一气旋折,作壮词须识此法。”(《复堂词话》)
沈祖棻:“此词文字极为警策,而以疏宕之气行之,故流畅而不纤,浑厚而不滞,玉田词中上乘也。”(《宋词赏析》)
链接 张炎《词源》论音乐。张炎的《词源》一书,有超过半数的篇幅用来探讨词乐的问题,也常常涉及到音乐的具体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对法曲、大曲及词乐中的慢曲、引、近的节奏形式和唱法进行较为细致的叙述;(2)对于各种体裁的词曲在演唱中如何发声咬字提出了具体要求;(3)在犯调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对照排列了八十四调所用雅乐调名、燕乐调名和俗字谱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