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毛滂·南歌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毛滂·南歌子》毛 滂

毛 滂

东堂小酌赋秋月

庭下新生月,凭君把酒看。不须直待素团团。恰似那人眉样、秀弯环。冷射鸳鸯瓦,清欺翡翠帘。数枝烟竹小桥寒。渐见风吹疏影、过阑干

注释 ①素团团:指月亮又白又圆。②弯环:谓弯曲如环。③鸳鸯瓦:成对的瓦。④翡翠帘:用翡翠串结而成的帘子。⑤阑干:栏杆。

举杯玩月图 【宋】 马远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毛滂由衢州(今浙江衢县)推官调知武康县(今属浙江德清县),次年改建官舍“尽心堂”,易名“东堂”,闲暇觞咏自娱,遂以“东堂”自号。本词乃歌咏“秋月”之作,据词题“东堂”暗示,可知当作于作者在武康任上时期。上阕写清幽静朗的秋夜明月,下阕写月下冷清寒疏的景况。

纵览全词,可知词人观察月景的视点是在堂内把酒闲看帘外秋光,透过窗帘见到屋檐下的新月。庭下新月的景象画面清新融融,颇为奇特,与唐牟融“吟对琴樽庭下月”(《题孙君山亭》)之句构象方式颇有相似处。作者把酒对月的闲情,既不同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孤清,也不同于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飘逸,而是透出一种逍遥闲情,充分体现毛滂清雅疏淡的词风。上阕后二句写作者独独喜欢如秀美弯眉的秋月,用语简淡流丽,轻快笔法,有民歌的节奏音律,可谓在众多写月诗词中独得一席。没有“海上生明月”(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雄阔气象,不同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思乡情怀,异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的烟水朦胧与缠绵悱恻,更不同于“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蒋氏女《减字木兰花》)、“想故国、高台月照”(刘辰翁《柳梢青》)的亡国凄凉与清冷孤绝。而作者笔下的月景颇具闲情,自是与其当时亦隐亦仕的生活处境有关。

上阕重在叙述,勾勒整体情景,而下阕则转入对月下疏清景致的铺陈摹状。远处青瓦泛冷光,近前玉帘有清凉,秋竹小桥寒烟中,风起疏影移栏杆,用“冷”“清”“寒”“疏”四字即可概括。下阕写景,一远一近,静动相宜,对照与拟人,炼字与谋篇,都显示出作者在词法与结构上的独特用心。描写月光之清辉如泻,化静景为动景,用冷光相射鸳鸯瓦的意象,其原型似乎是来自于雨水溅落青瓦的日常经验,北宋孙浩然有“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离亭燕》)之句亦是出自此等巧妙构思。“清欺翡翠帘”一句可谓极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月夜之清朗,其咄咄逼人,似乎要挤入房间的态势,有“欺”一字境界全活矣。末句“渐见风吹疏影、过阑干”更是奇特,疏影移动过栏杆,本指中夜漫长的时间中弯月渐沉而在地上出现的影子挪动,但作者竟然将其与秋夜凉风吹动联系起来。如此,使得秋风与月影浑然一体,其神态真切,颇显化静为动之妙,同时也突出作者于深夜时分的闲雅放达风度和超然尘外的情怀。

据今人周少雄《毛滂集·前言》,毛滂一生的宦游生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幕游州县的青年时期,亦仕亦隐的中年时期,宦海沉浮的晚年时期。毛滂知武康期间(1097-1101)正属于其亦仕亦隐、潇洒闲适的中年时期,公事之暇则“游山水歌咏以自适”(《武康县志》),词的创作更是进入成熟阶段,成一家之风范,词风多清旷疏淡、气韵流注,通过本词读者亦可略知一二。(张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