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柳永·鹤冲天》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柳永·鹤冲天》柳 永

柳 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11),换了浅斟低唱。

竹院品古图(局部)【明】仇英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黄金榜:即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为金榜。②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③“明代”句:圣明的时代暂时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④风云:际会风云,比喻仕途顺利,有施展才能的机会。⑤得丧:得失。⑥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白衣,古代平民着白衣,因此用来称无功名的人。⑦烟花:指妓女。⑧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⑨偎红翠:偎红倚翠,指狎妓。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⑩一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11)浮名:指功名。

鉴赏 此词当为柳永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科考不第后所作。柳永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读书十分刻苦,每晚燃烛勤读,以至于崇安当地人将他读书附近的山命名为蜡烛山。柳永年轻时的志向,也不外是走传统的求取功名、兼济天下之路,“龙头望”也说明了当时他对自己才学的强烈自信。出乎意料的科考落第对他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他也从此由书生意气而遁入花红柳绿中。但是一次科举失利却并未使他丧失对自己才华的信心。“偶失”“暂遗”“未遂”,一再说明自己没能金榜题名、青云直上,是因为时机未到,并非自己的才学不够。况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哪怕是所谓“圣明”朝代,科举考试也不可能没有营私舞弊、遗落贤才的弊病。

与一般即景言情,融情入景的词作有所不同,这首词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傲视功名、风流倜傥的鲜明个性。一首落榜词作,却没有写得凄惨悲恻或者牢骚满腹,反而显得自信而不自伤,放达而不局促。“明代暂遗贤”“未遂风云便”等句,同时蕴涵着作者自己的点点酸楚和对统治集团的讥讽揶揄,它道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许多失意知识分子的内心感受,在获得了广泛共鸣的同时,也深深地刺痛了统治阶级,所以作者终生失意,备受压抑排斥。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载:“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仁宗)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统治阶级的排斥和压抑并没能让他消沉,反而越发张扬。他后来还做过一首《西江月》词云:“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自是白衣卿相。”道出了自信者的时代强音!

舍功名而好风流,很容易被人讥为格调不高。但这首词却又写得情真意切,光风霁月。秦楼楚馆,舞女歌伎,自古是个很敏感的话题,许多贤人达士心虽好之,而口中避之唯恐不及。柳永则不然,他一反常态,率真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烟花巷陌里的女子,她们虽然社会地位卑贱,不如那些贤士大夫们位高名崇,但是却能够知音解意。柳永以善良、真挚之心与舞女歌伎结交,也赢得了她们的尊重和赞赏。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以至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喻世明言》卷一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既是“白衣卿相”,又是风流教主,悠游如此温柔之乡,自然欣然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全词意气慷慨,词语流利,历来鼓舞着有志文人反抗统治阶级功名富贵的牢笼,追求真才实学。当然,词中倡导的寻欢作乐,自我麻醉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李飞跃)

集评 刘永济:“此词即仁宗据以落柳永之第者。封建时代,如有失意于科第之人,便生不重视科第之念,乃人主所深恶。此词乃永初试不及第所作,语皆狂放。相传永初名三变,至景祐中及第,改名永,始得磨勘转官。是柳永于科第曾几经挫折而后始得者,其‘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之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语,乃失意后自傲之言,未必真能轻视科第、不屑求名者。”(《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链接 宋代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源于隋,盛于唐。宋循唐、五代制,历太祖、太宗、真宗数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

北宋初期,科目有进士、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武举等,此为常选。又有制举、童子举等。熙宁四年(1071)后,废罢诸科、制举,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又另设新科明法。元祐年间,进士科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并设经明行修科、八行科、宏词科等。南宋时,进士科一般仍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此外尚设有武举、制举、博学宏词科等。宋代科举取士共举行了118榜。终宋一代,科目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进士科日益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士人皆以登进士科为荣。

宋代科举考试分解试、礼部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又称乡贡、乡试,包括州试(乡试)、转运司试(漕试)、国子监试(太学试)等不同方式。每逢科场年,在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日。逐场淘汰。宋太祖开宝元年(973)始,皇帝临轩试诗赋,亲试省试合格进士、举人,自此,贡举三级考试制度形成。宋代科举取士制度较唐代严密。自淳化三年(992)起,知贡举官自受诏之日起,全部同时入贡院,与外界隔绝,防止泄密与请托,称锁院。同年三月,对举人试卷实行“糊名考校”。举人纳卷后,密封试卷卷头,即将举人姓名、乡贯糊住,或截去卷头,按次序编成字号,又称“封弥”。大中祥符八年(1015),始置誊录院,将糊名试卷由誊录官指挥书吏抄成副本,命京官校对毕,复送封印院转考官阅卷。经过初评、复评,最后决定等第。宋代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士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相对公正性,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被宋人称为“浅斟低唱”的小唱。小唱乃宋代流行于市井民间的一种歌唱表演形式。据宋人耐德翁《都城纪事》载:“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又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条亦云:“更有小唱、唱叫、执板、慢曲、曲破,大率轻起重杀,正谓之浅斟低唱。若舞四十大曲,皆为一体。”大致是选取歌舞大曲中的慢曲、曲破等歌唱部分来演唱,可能是清唱,只用拍板伴奏,故谓之“浅斟低唱”。(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