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滕宗谅·临江仙》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滕宗谅·临江仙》滕宗谅

滕宗谅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潇湘八景图(局部)【元】张远 上海博物馆藏

注释 ①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为舜妃湘君游处,故又名湘山。蓬瀛:蓬莱和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上》:“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②帝子:皇帝的女儿,这里指湘夫人。《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

鉴赏 范仲淹《岳阳楼记》开篇云:“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巴陵郡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此词写秋日登岳阳楼望洞庭湖,当是作者被贬为岳州知州时所作。

全词写出了八百里洞庭的气魄。“水连天天连水”“分外澄清”概括出了洞庭五湖之广,八百里之雄。对洞庭湖之盛景,前人诗文多有描述。唐王勃《滕王阁序》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后来范仲淹《岳阳楼记》则记述详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人说此词质木无文,气象比范文不如,那是因为词受字数限制,无法铺展备衍,但可贵的是作者寥寥数句便能摄其气魄神韵,总其大略。作者也并非不能详细委曲叙述,后来他有《岳阳楼诗文》记洞庭湖云:“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蘋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日有万态”“渔樵云鸟”“出没光影”,用笔不可谓不细。因此,此词与众多写洞庭湖的词作相比,可谓是环肥燕瘦,各擅其美。

化用前人诗句,也是此词特色之一。写湖水声势,引用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原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此处写出了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天容水色,浑然一体的气势。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撼”字,笔力千钧,让人仿佛看到了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水调歌头》)的场景。岳阳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让人想到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言外之意是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

“曲终”二句引用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原句。“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之感。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后,以“江上数峰青”收结。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清孙兆溎云:“末韵皆用钱起律句,何巧合也?盖古人名句,谁不习闻。适与景合,随触而来,固无意于蹈袭也。”(《片玉山房词话》)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词中多用唐人诗句,运化自然,毫无凝滞之感,开宋人集句词风气之先。(李飞跃)

链接 宋以后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潇湘水云》。此曲乃南宋郭沔作,为其琴曲代表作之一。乐曲成功地表现出洞庭潇湘山光云影、烟波缥缈的景色。全曲共分十段,依次为洞庭烟雨、江汉舒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飞、风起水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万里澄波、影涵万象。从标题可见此曲意境之丰富和景色的奇丽变幻。时史弥远执政,政局动荡,国势飘摇,故论者认为作者谱此曲抒发了忧国伤时与逍遥江湖的复杂感情。一说曲作于宋末元兵南侵后,郭沔由浙江移居衡州,泛舟潇湘,借此曲以抒其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乐曲为商调式。后人迭有加工、发展,传世琴谱多达五十种,遂成为五百年来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