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贺新郎》苏 轼
苏 轼
夏 景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①,扇手一时似玉②。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③。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④,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⑤。
注释 ①白团扇:《乐府诗集·团扇郎》引《古今乐录》:“《团扇郎歌》者,晋中书令王珉,捉白团扇与嫂婢谢芳姿有爱,情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王东亭闻而止之。芳姿素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应声歌曰:‘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珉闻,更问之:‘汝歌何遗?’芳姿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苏轼晚年在写侍妾朝云的诗歌中多用此典。②“扇手”句:《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③瑶台曲: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解释此典:“《唐逸史》许澶暴卒复悟,作诗云:‘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惟见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重,千里下山空月明。’复寝惊起,改第二句,云:‘昨日梦到瑶池,飞琼令改之,云不欲世间知有我也。’按,《汉武帝内传》所载董双成、许飞琼,皆西王母侍儿,东坡用此事,乃知陆辰州得榴花之事于晁氏为不妄也。”曲,深曲、幽深之处。④浮花浪蕊: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⑤“共粉泪”二句:以泪落和花落两相比较,故而有“共”“两”之语。
十二金钗图(之二) 【清】 费丹旭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对它的主旨的理解,存在非常大的分歧,说法不下四、五种。我们暂取其中较少附会又言之成理的一种说法,作为欣赏的基础:即本词是为侍妾朝云而作(刘崇德《苏词编年考》),时间是绍圣二年(1095)初夏,地点在惠州。
苏轼自己曾说晚年贬官之时“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余南迁”(《朝云诗引》)。在苏轼艰苦的晚年,朝云是唯一一个始终陪伴他的女子,也是他饮食起居的主要照顾者。这首词或许是苏轼出于一种感激之情的赞美,通过正面描写和借花喻人两个角度,展现朝云的美丽和坚贞的品格。
首句的写景极为清新,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基本的格调。燕子喜欢在雕梁画栋间筑巢抚育后代,初夏正是小燕学飞的季节,“乳燕飞华屋”的描写为我们如实地展现了这幅明丽而富有生趣的初夏图景。这一句的作用很像是一幅画的整体背景,又像是一幕话剧的布景及其灯光、音乐等效果,它所奠定的这种清新气氛,覆盖了本词的始终。“悄无人”三句由景及人,先写环境之幽僻无声,“桐阴”二字又倍添寂静和清凉;“转午”略点时间,引出“晚凉”二字,再由“晚凉”而自然转到“新浴”,再转入下文对人的正面描写。从背景到人物,转换一气呵成,衔接非常自然。
在这样清新幽静的背景下,人物自然也染上了这种特质。接下去对主人翁的描写,只对扇和手进行了刻画,由一点而窥全体。如玉的白团扇和如玉的手,共同凸显出清新的特质。这里的白团扇典故,与侍妾有很大的关联,苏轼晚年常在描写朝云的诗词中使用,可作为本词主旨的一种证据。既然环境如此幽静,佳人自然渐渐困倦,于是又写其熟睡。作者连写熟睡也要用“孤”“清”二字,来强调其幽僻高洁。“帘外”以下四句写得极有情致,一个“枉”字和一句“又却是”,可以让读者想见当时朝云那种似嗔非嗔的情态。瑶台曲之典同样与侍妾有关,这也是本词主旨的一种证据。“风敲竹”来自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二句,表达的是一种期待、盼望的感情。
下阕转入写榴花,榴花盛开又零落是岭南的典型风光,前人和苏轼本人都有很多描绘,这也可见苏轼写词时的所在地。首句“半吐红巾蹙”是写榴花半开半闭的娇羞和娇艳,这个比拟把榴花的特点写得极为形象。但其实从这句开始,整首词都已进入一种双关或者比兴的写法,榴花就是朝云的代表,赞美榴花的品格就是赞美朝云的品格。“待浮花”二句,写榴花的坚贞高洁,实际上是指朝云始终追随苏轼南迁的事。“秾艳”以下三句,是苏轼怀着感激的心情,对榴花(朝云)的观照。“芳心千重似束”又是写其对作者的忠贞不移,“又恐”句则是怕体弱多病的朝云终会被艰苦的环境和无情的岁月夺走青春、生命。“若待得”以下几句,手法更加奇特,本来朝云、榴花是融合为一,此时却又互相分离开来,竟出现了作者、朝云、榴花三个形象。于是我们理解起来,仿佛觉得任何一个形象都可以切合这些词句,“共粉泪,两簌簌”,何必定是石榴花落,何必定是朝云泪落,作者的心中何尝没有哀伤呢?
总的来说,全词上阕描写朝云所居的幽僻环境和她初夏困卧的情形,形象生动鲜明,下阕以榴花比况朝云,咏物拟人融合无间。全篇以比兴、拟人等手法,既写朝云的美丽优雅,更赞美她品格的坚贞,立意高远,感怀实深。(姚苏杰)
集评 明·沈际飞:“本咏夏景,至换头单说榴花。高手作文,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当限以绳墨……榴花开榴花谢,似芳心共粉泪,想象、咏物妙境。”(《草堂诗馀正集》卷六)
链接 《贺新郎》词牌。《贺新郎》是宋人常用的长调之一,首见于苏轼的词作,因苏轼词中有“晚凉新浴”句,所以又名曰《贺新凉》。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亦持此说。《贺新郎》,又名《贺新凉》《乳燕飞》《风敲竹》《金缕曲》《金缕歌》《金缕词》《貂裘换酒》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也有一百十五字者,多用入声韵,声调高亢,适宜抒发豪壮或是沉郁悲凉的情感。
双片慢词之上片称大头曲。大头曲本指慢曲长调中双调体的第一段乐曲,一般较第二段乐曲为短,前段相当于后段的“头”,故称。如宋末张炎《词源》卷下“拍眼”节云:“慢曲有大头曲、叠头曲。”后借指慢曲长调双片体歌词的上片,如《贺新郎》《永遇乐》等调,上片均较下片为短。(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