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戴复古·满庭芳》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戴复古·满庭芳》戴复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临皋亭下,扁舟两度经过。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三国英雄安在,而今但、一目烟波。风流处,竹楼无恙,相对有东坡。登临,还自笑,狂游四海,一向忘家。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明日片帆东下,沧洲上、千里芦花。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

注释 ①赤壁:古地名。在今湖北黄州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称赤壁。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②临皋亭: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苏轼曾在此地居住。③但:只。④风流:遗风、流风余韵。⑤东坡:地名。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苏轼曾于此开荒植树,因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⑥沧洲:滨水的地方。⑦真:实在、的确。⑧沽:买。⑨吴歌:吴地之歌,亦泛指江南民歌。

鉴赏 此词创作背景无可考。根据内容来看,可能是作者乘船经过黄州附近,见赤壁临皋以及“东坡”,忆三国、思古人而作,词中同时还表达了对云游生活以及河川山水的热爱之情。

上阕写景,开篇即点出乘船经过的两处地名:赤壁和临皋亭。苏轼有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临皋亭则是他曾经居住之地,因此作者大概也由此生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江山如画,风月奈愁何”,纵使有如此美好的景色,也驱不散心头的愁苦。突然由写景转至写愁,使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愁从何而来?但是紧接着下句,词人便使这种感叹有了依托,而不至显得突兀和单薄:三国英雄如今已不在了,放眼赤壁,历史的痕迹似乎荡然无存,只有“一目烟波”。在这里,可以结合戴复古的个人经历理解词句背后的感情色彩。戴复古一生虽怀报国之心,却未人仕途,又逢南宋政府懦弱无能,无心抗金。因此作者时有怀才不遇理想破灭之感叹。而古往今来,壮志难酬的英雄豪杰也不计其数,即使是三国英雄当时或有所建树,而今也已是灰飞烟灭了。词人由此联想到自己恐怕在百年之后也将湮没于浩瀚史海之中,于是愁难自已。但是下句词意又有转折:苏轼的流风余韵尚存于这竹楼与东坡之间。可见词人一方面有入世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长年云游在外,看透了朝廷昏庸,对苏轼之超脱世外的潇洒也是十分向往。因此,下阕便转入对这种出世之乐的描画。

词人实际上过着长期漂流在外的生活,漫游于山川之间。“狂游四海,一向忘家”,一个“狂”字,一个“忘”字,表现出了词人豪放洒脱的气质,作者既然“忘家”,那自然是连世俗的功名利禄也不在意,而一心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与生活。但即便如此,家仍然是一个人最终的归依,因此“算天寒路远,早早归呵”。“沧洲上、千里芦花”,应是写家乡的景色,望不尽的芦花,营造出的是苍茫而又旷远的意境,这与作者所追求的超脱境界极为相符。“真堪爱,买鱼沽酒,到处听吴歌”,这是作者计划中的隐居生活,既食人间烟火,又不失清逸旷达,安于平凡的田园生活,这与在东坡躬身耕种的苏轼有几分相似,大概作者也有效仿前人之心吧!

全词雄浑豪放,前后呼应,感情线索一脉相承,读来颇让人感到流畅而痛快,而词人洒脱豁达之性情,于字里行间也可窥一斑。(高景行)

后赤壁赋图(局部) 【宋】乔仲常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