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唐宋时俗语,此指安息、休养。②黄花:菊花。③忺(xiān)摘:犹言想摘。④怎生:宋时口语,如何,怎样。⑤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作者以曲折的手笔抒写国破家亡、亲人离世后的人生之痛,并借助“秋”来表达,全词苍凉、萧瑟,摄人心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端三句,连用了十四个叠字,这在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创造,作者将一种凄苦难言之情,自肺腑中喷薄而出,立刻牵动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怅然若失、并竭力找寻灵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既是环境,又是心情,还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寻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弥漫,而“凄凄惨惨戚戚”便是无所寄托后的心理状态,而且这句中的三对叠词还具有鲜明的递进性:冷清孤寂的情绪渐凝于心,使她感到凄凉、凄惶、凄苦,这就是“凄凄”;凄苦之情沉甸甸地压在词人心头,无法承受,于是她愈加伤感自己人生的悲惨,这就是“惨惨”;词人本来是不动声色,而现在已是肠断心碎、伏枕而泣了,遂成“戚戚”。这十四个叠字,将作者内心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娓娓道来,极为精当地展现了词人的心路历程,也为全词定下一种凄愁惨淡的基调。后人对其评价甚高,如明茅暎《词的》卷四:“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叠四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明吴承恩《花草新编》卷四:“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帷,士林中不多见也。”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乍暖还寒时候”本是秋的特点,无新鲜可言,但是用在这里,却别有一番滋味。“暖”用“乍”字修饰,“寒”用“还”字修饰,极言寒多暖少,而这也正是词人内心最真实的怀抱,“暖”表明她还没有彻底绝望,“寻寻觅觅”便是这种心态的流露,而“寻寻觅觅”之后竟是“冷冷清清”,这就给她的内心平添了无穷寒意。秋天冷暖无常,她又是瘦削憔悴,自然更难适应这种天气,所以带出一句“最难将息”就可以理解了。心情本郁塞,想借酒消愁,遂聊酌“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又急,寒意无限,酒虽可添暖,但此刻也难抵这瑟瑟的风寒。此处作者构思巧妙,表面说酒不能抵风,实指愁不可排遣。

纨扇仕女图 【清】 闵贞

上海博物馆藏

正伤心时,天空掠过一群飞雁,雁声划过长空,也深深地撩拨着词人的心弦。天气转寒,北雁南飞;金人犯境,词人南渡,人与雁都是被迫而来,因此作者会生发“却是旧时相识”的感叹,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作者不是直接表现家国之痛,而是通过雁来传递,这就显得深沉含蓄,情味绵渺。

下片作者集中抒发内心的孤单与凄寒。先由黄花起兴,菊花是秋天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凌霜傲寒,吐露清芬,因此菊一直就象征坚毅与刚强,如白居易《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而作者笔下的菊花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饮摘”,一派萧条与惨淡,菊花在秋天曾一度开得金黄,可是风刀霜剑太过无情,而今它们已是落英满地,无可摘了。“憔悴损”一语双关,既是指菊,又是指人。身逢乱世、辗转漂泊,词人已经由一个不知愁滋味的活泼少女转变成“风鬟双鬓”的衰弱老妪,韶华蕣颜都已经烟消云散,直落得憔悴不堪。作者以花喻人,笔调幽远,意味深沉。“寻觅”无计,“晚来风急”、秋冷难耐,作者只能独居闺中,“守着窗儿”,可此时她的内心犹未平静,一句“独自怎生得黑”便将她的凄凉心境烘托出来。“黑”字是险韵,极难押,而作者却能做到稳妥、熨贴,历来为人称道。如明陆云龙《词菁》卷二:“‘黑’字妙绝。”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下引张端义:“此‘黑’不许第二人押。”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黑’韵却新,再添何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时间的流动,不知不觉中已是黄昏,这两句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梧桐最早是祥瑞的象征,用以招致凤凰,后来成为爱情的代名词,梧桐多暗示着凄美的爱情,并常与“雨”搭配,借助“雨”的清冷特质,营造出一种凄幽的意境氛围。当夜幕垂下后,人们的听觉十分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具有厚重的穿透力,直入未眠人的心里,“梧桐”与“雨”的联袂,实现了语词效果的叠加,为哀婉的感情平添了一抹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束,是作者运笔巧妙之处。大致从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极言其多,这里却以少总多,只说自己思绪杂乱烦复,远非一个“愁”字所能涵括得尽,却又不言明一个“愁”字之外具体是怎样的心情,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其实情感已经倾泻无余。

这首《声声慢》是一首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作者巧妙地使用叠词、自然地化用前人词句,运笔曲折,善于托物达意,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平淡的语言来实现,以口语入词,全词无一字生涩冷僻,却能在轻描淡写中使全词深邃生动、波澜纵横,足见作者的高妙笔力。(张雅莉)

集评 明·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寻寻觅觅……怎一个愁字了得。’荃翁张端义《贵耳集》云:此词首下十四个叠字,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下十四个叠字者。乃用《文选》诸赋格。‘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此‘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四叠字又无斧痕,妇人中有此,殆间气也。……皆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清·陈廷焯:“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且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下一十四叠字者。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又‘宠柳娇花’之句,黄叔旸叹为前此未有能道之者。此语殊病纤巧,黄氏赏之亦谬。宋人论词且多左道,何怪后世纷纷哉。”(《白雨斋词话》卷一)

链接 《声声慢》词牌。《声声慢》首见于北宋词人晁补之的词作。清代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三中说:“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声声慢》又名《人在楼上》《胜胜慢》《凤求凰》《寒松叹》《神光灿》《声声快》。双调,九十七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体,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平韵体,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

词的铺叙手法。铺陈叙述的写作手法,原来多用于散文写作,柳永将其运用于慢词创作,使作品显得匀称丰厚。后来慢词作者多用此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就分气候冷暖、借酒浇愁、大雁南飞、菊花飘零、窗口眺望、梧桐细雨六层铺叙,层层深入。夏敬观《手评<乐章集>》称赞柳永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与“本色”并举的“当行”。当行,犹言内行,语出赵德麟《侯鲭录》卷八:“黄鲁直(庭坚)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由此可见,“当行”与“本色”意思相近,都是指词的不同于诗的风格体性。由于“当行”与“本色”二语都有“本行”“内行”之义,故自宋以来文学批评中常将其并举,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诗道亦在妙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后世词话家也往往将“本色”与“当行”连用,以此评判词人词作是否属于“正宗”。如清沈谦《填词杂说》有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