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苏轼·西江月》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西江月》苏 轼

苏 轼

春夜行蕲山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人世也。书此词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曲肱:曲臂,睡觉之时以臂枕头部。②葱茏: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③照野:明月照临原野。弥弥:水深满的样子。④暧暧微霄:陶渊明《时运》:“山涤馀霭,宇暧微霄。”霄,雨霓,雨后的虹。⑤障泥:垂在马腹两侧、用来遮挡泥土的东西。玉骢:毛色青白相间的良马。⑥琼瑶:美玉。这里指月光下溪水洁白如玉。⑦杜宇:《华阳国志·蜀志》:“周代末,蜀国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后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后因亦称杜鹃为杜宇。”

鉴赏 清代的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卷一里评价这首词说:“《西江月》调易入俚俗,稍不检点,则流于是矣。此偏写得洒落有致。”能把俗调写雅,正是苏轼词的特点。他的这种雅不是刻意做作、咬文嚼字的结果,而是从内到外、从生活到作品的和谐。元丰五年(1082)三月,贬谪黄州的苏轼真正过起了亦农亦隐的生活,这一段时间里他写了大量反映黄州自然景色、农民生活和自身隐逸情怀的诗词,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很出色的作品。

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心情,使我们在未读全词前,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很美好的景象。这年三月苏轼因为有事去了蕲水(据《东坡志林》记载是去看病,顺便游山玩水),这天晚上他在一个酒家喝多了酒,回来的时候路过绿杨桥,因酒意上涌而停马休息,不觉一下睡到了早晨。看着眼前春晓的景色,回忆昨夜的夜景,他写了这首词。

全词以写景开篇。月光倾泻在原野上,月色下的溪水波光粼粼。半空中有数片隐约的浮霓,使得月光更加柔和温暖。这两句看上去是白描景物,实际上我们却可以读出浓浓的醉意,“照野”“弥弥”“暖暖”“微”这样的感觉,只有酒后心情舒畅、醉眼朦胧的人才能感受到。“障泥”句别出心裁,化用《世说新语·术解》典故:“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苏轼这里配以“玉骢骄”三字,典雅含蓄地说明了前面有溪水挡路,也为下文的“我欲醉眠芳草”交代了理由。作者说停下来是因为马不肯前行,这当然是托词,真正的原因则由“可惜”二句点出:原来是因为不忍心破坏明月溪水的美景和这片幽静的气氛。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六说:“山谷词:‘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坡公偏不忍踏碎,都妙。”这里出现的“一溪”“明月”二词分别对应第一句的“弥弥”“照野”,前后呼应严整。“琼瑶”“踏破”二语,写出了当时景色之美,环境之幽,以及马蹄声之细碎。

既然有“玉骢骄”,有“欲醉眠”,又有“可惜……莫教”,那么下面“解鞍欹枕绿杨桥”就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了。词人躺在了这一片绝美的夜色中,周围是明月、溪水、微云、波浪,酒意在清风(“浅浪”二字已说明有微风)的吹拂下越来越浓,于是他渐渐睡去,直到第二天早上被一声杜鹃叫声唤醒。作者在小序里写“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人世也”,可在词里却只用了一句“杜宇一声春晓”,把无尽的春意和内心的安乐都包蕴在了其中。这种小序和词作内容的互相补充,也是苏轼的独创。

松溪月晓图 郑午昌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当时极其平和的心境,它的诞生是与作者一系列关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把此时苏轼写的一系列词作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南歌子》(带酒冲山雨)等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此时他对淳朴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永恒宇宙的思考,都汇聚成了内心极大的平静,这种平静正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所追求而不得的。(姚苏杰)

集评 明·张綎:“此词亦无甚奇,要见古人风致如此而。”(《草堂诗馀别录》)

清·陈廷焯:“通首写醉后踏月,极有神致。”(《云韶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