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璟·望远行》李 璟
李 璟
碧砌花光锦绣明①。朱扉长日镇长扃②。馀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③。辽阳月,秣陵砧④。不传消息但传情⑤。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⑥。
注释 ①碧砌:玉阶。②朱扉:红色的大门。扃(jiōng):插门的横木,门闩。③亭亭:轻烟袅袅升腾的样子。④秣陵:南京的旧称。砧:捣衣的石头。⑤但:只。⑥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因有黑白二色,故称“二毛”,多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创,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鉴赏 这首词是南唐中主李璟仅存的五首词之一。此词通过描写思妇怀念远方征人,抒发了韶华易逝,美人迟暮之感,借思妇的迷惘表达了对人生、政治的迷惘与幻灭。
起句“碧砌花光锦绣明”先是描写一派春光美景。此时正是阳光普照,院子里花团锦簇,何等的明媚动人。在这样的春色里,主人公应该是欢愉的。但是“朱扉长日镇长扃”,将人的情绪引入了冷寂凄清的意境之中。“碧砌”“花光”“朱扉”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是“长日镇长扃”,前后的落差是如此的鲜明,也更加衬托了女子的寂寞与落寞。正如清刘熙载所言:“词之妙全在衬跌”(《艺概·曲概》),此处使用衬跌手法,以明媚春光来反衬女子的孤寂,构成一种凄清孤寂的意境。再连用两个“长”字,更是层层渲染幽居深苑的女主人公的愁情。白日的时光尚是如此的难捱,那独居的夜晚又将如何度过呢? “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夜寒”既是指气候,又是指心境,这也就说明了思妇“寝难成”的原因。“炉香烟冷自亭亭”,暗示了炉香已经熄灭,按照常理,是不可能看到炉香的烟丝亭亭缭绕的。这一句看似矛盾,仔细体味,却又合情合理。此时的思妇尚未入睡,脑中思念着那远方的征人,所谓日思夜思,精神恍惚,未曾发觉那炉中的炉香早已熄灭,仍然感觉那炉香在室中亭亭萦绕。此亦可以看出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索居孤寒、寂寞孤独的凄惨心境。
过片“辽阳月,秣陵砧”,进一步描写思妇的思念之情。由“馀寒”转为“辽阳月”,承接上片而意脉不断。此时已经是天之将曙,远远地可听到那捣衣之声。“辽阳月”暗示征人远隔万水千山,“不传消息但传情”,残月透过窗户照到房里,那声声的捣衣声传达了思妇的离愁别恨。此句甚妙,不直接书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与离情别恨,而是通过那断断续续的捣衣声来抒发思妇的相思和隐隐约约的离情别恨,逼真再现了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心理变化。结句“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可谓是全词的高潮。清晨,当第一束阳光映射在窗户上时,房中的思妇突然醒悟:当征人归来之日,只怕她早已青春不在、两鬓白发了,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突然惊”三字可谓神来之笔,此前一直是写女子对征夫的相思之情,以及对二人分离的离情别恨,最后结局却词意陡转,心绪大变。试想在深户大门后日日夜夜思念那远方的征人,然而日起日落、月换月移,每天在寂寞空虚、无尽的等待中度过。那旦旦暮暮的相思得不到回应,征夫没有消息。流水年华时光匆匆,青春已逝,转眼间已白头。即使将来征人归来,自己白发苍苍,良辰美景亦有何用? 所谓“相见争如不见”(宋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在这样的局面下见面,又是多么的痛苦啊! 如此,整首词都笼在一种凄然孤渺的迷惘意境之中,思妇的迷惘不正是李璟的心思与心境的写照吗?
牡丹水仙图 吴昌硕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词含蓄蕴藉,不直书女子复杂的心理变化,而是层层递进,曲折婉约体现女子深层的心理转变,将女子的心理过程表现得一波三折,可谓妙笔。正如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言,此词“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感情真挚、沉郁凄婉,堪称词中翘楚。(肖巧红)
集评 明·卓人月:“髀里肉,鬓边毛,千秋同慨。”(《古今词统》卷七)
链接 《望远行》词牌。《望远行》,本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有令词、慢词两体。令词五十五字或六十字,慢词一百零六字,皆为双调平韵。
五代时期家具的成套化发展。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功能分类。根据家具的用途,一般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以及各种用途的屏风类家具。我们今天尚可以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充分了解到五代十国时期贵族家庭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具体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