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

宋词鉴赏·《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22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50余骑,连夜奔袭金营,深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锦襜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南”,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汉箭朝飞金仆姑”,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夜女足银胡革录”胡革录是装箭的箭筒。它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革录”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夜女足银胡革录”便是这个意思。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