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蝶恋花①·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却被无情恼④。
①蝶恋花,词牌名。 ②柳绵,柳絮。 ③悄,消失。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
本词是苏轼一首风格清新婉丽的杰作,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上阕伤春,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阕写“墙外行人”的单相思,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上片“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燕子的意象,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蝶恋花,即《凤栖梧》。参见第22页相关介绍。
●宋神宗的祖母,太皇太后曹氏病危,神宗很孝顺,想用大赦天下来为太后祈福。太后说:“不用大赦天下,只要放了苏轼就行了,当年仁宗皇帝(曹太后的丈夫)主持殿试,回宫时高兴地对我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指的是苏轼和苏辙,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神宗有所醒悟,于是在元丰二年(1079)将苏轼贬官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的一生,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是“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一生。
西江月 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十年不见老仙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