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兰陵王柳》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宋词鉴赏·《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隋堤:即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外的汴河堤,为隋炀帝时所筑。飘绵:飞柳花。行色:指行色匆匆的旅行者。②故国:这里作“故乡”解。京华倦客:作者自称,当时他久居汴京,厌倦了作客生涯。③“应折”句:指折柳赠别。汉代长安城东有灞桥,京城的人送客到此,折柳枝赠别,后遂沿为风俗。④榆火:古代于清明节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薪火”,以取一年之利。宋代皇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事详《春明退朝录》卷中。这里“榆火”用作点缀寒食禁烟节令的辞藻,并非实写取火之事。⑤半篙:指撑船的竿一半没入水中。迢递:远的样子。⑥别浦:行人离别的水岸。津堠(hou候):水边的土堡,为行人守望之所。

【译文】 柳树的阴影笔直地向远方延伸,烟雾中丝丝柳条不断随风摆动,有意把它们嫩绿的姿色卖弄。在这古老的隋堤上,我曾经多少次看见柳花飞舞,把匆匆离去的行人相送。我登高向南眺望,故乡杭州远隔山万重。我久已厌倦了旅居京城的生活,可有谁知道我这个远客心中的苦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年去年来地送客,赠人的柳条至少有上千尺经过我手中。我这次闲着无事出城来,本来为着重寻旧日的行踪。不料又一次坐上了灯光映照的离别宴席,在哀怨的音乐声里举起了酒盅。看见梨花开我才想起寒食节快到了,人们就要将榆柳新火取用。我满怀愁绪地看着航船象箭一般顺风飞驶,梢公把竹篙在温暖的水波中频频地撑动。船上的客人刚回头就发觉已经远远地驶过了几个驿站,他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已是一片朦胧。我孤零零十分凄惨,心中堆积着愁恨千重。送别行人的河岸是那样曲折迂回,渡口的土堡静寂无声地面对着晴空。这时太阳在慢慢地西沉,它那绮丽的光辉正与无边的春色浑然相融。我不禁想起了那次携手在月光溶溶的水榭游玩,在露珠莹莹的桥头还一起听人吹笛到曲终……。哎,如今回忆起这些往事都是一场梦,我暗中不断流泪也难消满腔的隐痛……。

【集评】 宋·毛开:“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其谱传自赵忠简家,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南渡,泊舟仪真江口,遇宣和大晟乐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因令家伎习之,遂流传于外。”(《樵隐笔录》)

明·沈际飞:“闲寻旧迹以下,不沾题而宣写别怀,无抑塞。”(《草堂诗余正集》)

清·周济:“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宋四家词选》)

清·陈廷焯:“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如《兰陵王·柳》云:《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根,是其法密处。故下接云:‘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久客淹留之感,和盘托出。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抒愤懑矣,美成则不然。‘闲寻旧踪迹’二叠,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白雨斋词话》卷一)

清·谭献:“已是磨杵成针手段,用笔欲落不落。‘愁一箭风快’等句,此类喷醒,非玉田所知。‘斜知’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谭评词辨》卷一)

近代·梁启超: “‘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振起。”(《艺蘅馆词选》乙卷引)

现代·唐圭璋:“此首第一片,紧就柳上说出别恨。起句,写足题面。‘隋堤上’三句,写垂柳送行之态。‘登临’一句陡接,唤醒上文,再接‘谁识’一句,落到自身。‘长亭路’三句,与前路回应,弥见年来漂泊之苦。第二片写送别时情景。‘闲寻’,承上片‘登临’。‘又酒趁’三句,记目前之别筵。‘愁一箭’四句,是别去之设想。‘愁’字贯四句,所愁者即风快、舟快、途远、人远耳。第三片实写人。愈行愈远,愈远愈愁。别浦、津堠,斜阳冉冉,另开拓一绮丽悲壮之境界,振起全篇。‘念月榭’两句,忽又折入前事,极吞吐之妙。‘沉思’较‘念’字尤深,伤心之极,遂迸出热泪。文字亦如百川归海,一片苍茫。”(《唐宋词简释》)

【总案】 关于这首词,南宋末有人编造本事,制造谣言,把它说成是周邦彦与宋徽宗同狎汴京名妓李师师,惹恼徽宗,被赶出国门,临走时赠送李师师之作。几百年来不少读者误信此说,给清真词的欣赏和评价带来了混乱。近代学者王国维、现代学者吴世昌、罗忼烈等已依据史实和情理,力斥“本事”编造者的虚妄和无聊,还清真以本来面目。有关的论述这里不具引。这首词题为咏柳,但决非咏物之作,而是借柳引出别恨,进而抒写作者久客京华、厌倦羁旅生涯的种种哀愁。陈廷焯所谓“‘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的是确论。全词叙事、写景、抒情极有层次。音节拗怒顿挫,章法回环曲折,感情沉郁起伏,结构浑然天成,各方面都显示了清真慢词的辉煌成就,并代表了北宋慢词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