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宋词鉴赏·《沁园春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苍波无极,去去归休。

【注释】 ①丙午:即淳佑六年(1246),时作者任淮东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多景楼;镇江名胜,在北固山甘露寺内,建于北宋。其地三面临江,风景佳美,北宋以来文人登览之际多有题咏。在李曾伯之前七年,当时的镇江知府吴潜(号履斋)即写有《沁园春·多景楼》一词。(见《全宋词》)此词即依吴潜原韵而和。②两山:指焦山、金山(又名浮玉山,时在江中),两山东西相望,就象浮在江面上一样。③塞草:此指岸草,因此地为要塞。④“堪怜”三句:用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怀才不遇,黄金尽、貂裘敝的典故,见《史记·苏秦传》。⑤淮头:淮水上游,此指淮西一带。虏尚虔刘:指蒙古兵还在劫掠、侵扰。据《理宗本纪》:此年春蒙古兵攻寿州一带,“将士阵亡者众。”虔刘:劫掠、杀戮。⑥安石:指东晋名将谢安,谢安字安石。⑦老子:作者自称。⑧浮丘:传说中的仙人。东晋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间。”

【译文】 天下奇观多景楼,江上金焦两山浮,巍然雄镇一大州。远山晴烟笼苍翠,怒涛卷雪向东流;无尽岸草多繁茂,江船顶风浪打头。春去春来花开落,潮涨潮退水悠悠,几度斜阳人倚楼。可叹英雄已白头,黄金用尽敝貂裘。

淮河流水最上游,胡虏犹在肆屠戮;谁人奋起泛中流,誓把中原一战收?今世岂无谢安石?英雄失路令人愁。且让我老头去访仙人浮丘。鸥鹭眠沙多自在,渔樵唱晚也无忧,不管人间兴亡愁。危栏之外是沧波,归去来兮且休休。

【总案】 此词是丙午(1246)年作者在淮东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任上登镇江多景楼时所作。前此七年,镇江知府吴潜就曾写下《沁园春·多景楼》一词,其词忧时愤世,悲壮沉郁,颇能引起时人的共鸣。李曾伯继吴潜之后重登此楼,他并没有因为有“崔颢在上头”就缄口搁笔,相反,吴潜的词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他不仅要“道”眼前之“景”,而且要“和”前人之“韵”。因此这首“和韵”之作并非无聊游戏之辞,而是感情共鸣的产物,此其一;其二,一般唱和之作在立意及技法上与原作自有因承联系之处,而曾伯此词与原作既有联系又有创新。上片着力描绘多景楼的神奇景象,并进而逗起今昔同怀的意绪和英雄失路的悲伤,与原作由多景楼的雄壮写起,继而逗起萧条寂寞之感和发为悲壮豪迈的呼号不同。下片,原作由对历史上的英雄业绩的一往情深的缅怀写起,继而转入物是人非的无尽忧愁,此词则由对现实的感慨而反思,显得比较冷峻,继而触起世事难料的无奈和归隐自然的意绪。尽管此词依然表现了词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对国事时局的关切与忧患,但情绪到底还是委靡衰落了些,这也是时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