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言诗·九日蓝田崔氏庄》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原诗今译】
我强自宽慰,是因年迈禁不住秋的悲凉,
今日兴致勃勃,要与你尽情地饮酒传觞。
酒酣时丢落了布帽,羞于露出童头秃顶,
笑请旁观人正冠,他知这是酒后的癫狂。
眼前的蓝溪水,是千涧涓涓细流的汇聚,
峥嵘的玉山、华山,在深秋染上了寒霜。
明年此际,谁能像这秋山秋水一样健在?
茱萸可以消灾避祸,酒醉把它细细端详。
【鉴赏提示】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的重阳节,这时杜甫由左拾遗改迁华州司功参军。他在左拾遗任上时,满心以为将一展平生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没想到唐王朝竟是如此腐朽,而他自身也由于书生气的直言被贬到华州来,因此心情很是抑郁消沉。在他乡碰上重阳节,虽然想要“一醉解千愁”,但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增加了忧愁。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与君欢”——短短的一联之中,诗人的心情经过了曲折的几番变化,第一句先说年老逢秋的悲怀,然后是强自慰解。第二句中,因为朋友们相约,诗人已是由悲转欢了。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的复杂心境。
既是重阳节,未免要想起和重阳节有关的一些风流典故。恰好在这时,酒意也有了几分,一阵风吹过,把头上的帽子吹掉了。想当年的晋人孟嘉重阳节风吹落帽,因酒兴正浓,全无觉察,名士风度,何等潇洒! 诗人本该也为此得意一番,可是忽然想到了自己在风中萧疏的短发,又想起了自己的年老境困,与孟嘉的青春得意正好成对比,心情一下子又变坏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他只好强笑着请旁边的人赶快帮“我”把帽子重新戴好。这里的“羞”和“笑”字,在自我解嘲之中饱含着深沉的悲伤。
所以,在第二联中,诗人的心情便从第一联的“兴”和“欢”转为沉重。可是,诗人并不一味地悲秋叹老,而是将他的眼光移到了远处气象峥嵘的山水之间。你看:那蓝水从遥远的天际奔腾而来,化作千涧飞流直下; 而眼前的玉山,双峰并峙,在略有寒意的秋风中,反而更显出挺拔屹立的风骨。是呀,诗人不能老是沉溺于身世的哀叹中了,而是应该学那高山坚贞的风骨和流水“穿崖透壑不辞劳”的韧性,振作起精神积极生活下去。
第三联中,诗人并没有承接上面平铺直叙下去,而是猛然宕开一笔,将一组高旷峻远的画面移入诗中,令读者至此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仍然可以看出诗人雄心未老,仍然保持着坚贞不拔的风骨。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一天的观会将散,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行将逝去,醉中的诗人,将朦胧的醉眼盯着手中的茱萸,发出感叹:世事茫茫,难以自料,不知明年的重阳节,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健存?“醉”本是为了消愁,可是看到了茱萸,又勾起了新的伤感。
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杰作,宋人杨万里在他的《诚斋诗话》 中,对它有着完整的评价: “唐七言律,句句字字皆奇。如杜《九日》诗,绝少。首联对起,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颔联,将一事翻腾作二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比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入至颈联,笔力多衰,复能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结联,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