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召南·采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采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注释】 ①于以:在何,在哪儿。蘋:水草名,也叫田字草,可食,古人取供祭祀之用。②藻:即水藻,生水底,可食。行潦:沟中积水,即指水沟。行,水沟;潦,积水。③筐、筥(ju举):都是竹器,筐方形,筥圆形。④湘: 《韩诗》作“”,假借作“湘”,煮。锜(qi其)、釜:都是锅,锜有三只脚,釜没有脚。⑤奠:放置。宗室:即宗庙。牖(you友) :天窗。⑥尸:主持。齐:借为“斋”。斋戒沐浴,以示恭敬。又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齐者之省借。”《广雅》:“,好也。”指容貌姣好。季女:少女,指将要出嫁的贵族女儿。

【译文】 什么地方采蘋菜?南山下面溪水边。什么地方采水藻?

在那清清水沟间。什么东西盛蘋藻?方的竹筐圆的箩。什么东西煮蘋藻?三脚锅和无脚锅。什么地方放蘋藻?宗庙里面天窗下。什么人来做主祭?诚敬美丽的小女娃。

【集评】 宋·朱熹:“(二章)此足以见其循序有常、严儆整饬之意。”(《诗集传》卷一)

清·姚际恒:“‘谁其尸之’,承‘之’字有力。”(《诗经通论》卷二)

清·方玉润:“(一、二章)祭品及所采之地,治祭品及所治之器。(三章)祭地及主祭之人。层次井然,有条不紊。”(《诗经原始》卷二)

清·顾镇:“五‘于以’叠下,而以两语结之,章法绝奇。”(《虞东学诗》卷一)

清·刘沅:“由采而盛而奠,层次写来,以轻倩之笔出之,便不烦重其词,则所以咏歌故多用叠字。”(《诗经恒解》卷一)

【总,到宗庙祭祀祖宗,表示不忘祖宗恩泽,兼学习有关礼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季兰”,即诗中的“季女”。据此,可知诗为写实。季女要祭祖宗,可就忙坏了一班女奴,她们从置办祭品到整治祭器、设置祭坛,样样包揽。季女不过最后出场,做做样子而已。诗以问答句式贯穿始终,连绵起伏,一气直下,有如滔滔河水,直捣龙门,既再现了女奴们劳动的全过程,也渲染出了一派既忙碌紧张、又轻松喜悦、极富生活气息的气氛,这种气氛,同季女就要出嫁的特定场景正相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