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邶风·击鼓》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①土国城漕,我独南行。②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③不我以归,忧心有忡。④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⑤于以求之?于林之下。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⑧于嗟洵兮,不我信兮。⑨
【注释】 ①镗(tang堂):鼓声。踊跃:形容演武时跳跃击刺的动作。兵:武器。②土、城:皆用作动词,修筑城池。漕:卫邑名,今河南滑县东南。③孙子仲:卫国军队的统帅。“孙”是姓氏,字子仲。孙氏是卫国的世卿。平:平定。崔述《读风偶识》:“凡两国不相和而为和之,曰‘平’。”一说联合。④以:犹“与”。有忡(chong 冲):犹“忡忡”,忧愁不宁的样子。⑤爰:于何,在哪里。⑥于以:也是“于何”的意思。⑦契:合。阔:疏。“契阔”这里用作偏义复词,偏用“契”义,言不论生死都要在一起。成说:立下誓言。⑧于嗟:叹词。活:犹“佸(huo)”,相会。⑨洵:久远。
【译文】 擂起军鼓咚咚响,踊跃劈刺练刀枪。筑土墙,修漕城,我独从军向南行。跟着统帅孙子仲,平定纠纷陈与宋。别人回家我没分,心悲意苦愁重重。哪里停留哪里住?我的战马死何处?什么地方来找我?山林之下收白骨。“不论生死在一起”,山盟海誓对你许。紧紧拉住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我们相隔太遥远,要想重逢难上难。我们分别太久远,昔时誓语成空言。
【集评】 《毛诗序》:“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清·姚际恒:“《小序》谓‘怨州吁。’郑氏以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按此事与经不合者六。……按此乃卫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而作此诗也。”(《诗经通论》卷三)
清·方玉润:“细玩诗意,乃戍卒嗟怨之辞,非军行劳苦之诗。当是救陈后晋、宋讨卫之时,不能不戍兵防隘,久而不归,故至嗟怨,发为诗歌。”(《诗经原始》卷三)。
【总案】 《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州吁于鲁隐公四年(前719年)联合陈、宋、蔡三国伐郑时,士卒嗟怨之作。清代不少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那次战争时间很短,而且州吁回国不久就中了卫国老臣石碏的计策,被陈侯诱杀,诗中所云“不我以归”等等与这段史实不符。所以姚际恒等提出此诗实是描写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卫穆公出兵干涉陈宋两国战争的史事。其实,正如方玉润所说:“此戍卒思归不得诗也,又何必沾沾据一时一事以实之哉?”(《诗经原始》)春秋期间,各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百姓不堪其苦,而从军士兵于饱受战乱之苦之上又加以去家离亲之痛。《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很多,其中既有战士们同仇敌忾的高歌,也有士兵对穷兵黩武的怨恨和对故国亲人的思念。但是,像本篇如此情绪低落消沉,语气悲观绝望的诗作则可称绝无仅有。全诗纯用赋体娓娓叙来,尤见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