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袁枚·雨过》原文赏析
雨过罢焚香,梅花落印床。原非栖枳棘,争敢薄淮阳。有志为民母,无心学吏商。只嫌空鹿鹿,方寸旧都荒。
袁枚乾隆四年(1739)“入翰林”,“玉堂”三年,出为“外吏”,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他在官清正,“结”“狱”“宁早”,“判妨多误”(《沭阳杂兴八首》)。乾隆九年(1744)“自沭阳移知江宁,别吏民黄河岸上”时,“吏民攀车走,父老泣且言”,一片依依难舍之情。
本诗是乾隆十一年(1746)冬在江宁之作。诗用首句头二字,“雨过”为题,主要抒发了官务虽闲,未忘为民兴利的情怀。
首联通过“雨过”散衙,“焚香”初“罢”,“梅花落印”书“床”两个细节,淡淡写出他的室内幽静生活:“雨过罢焚香,梅花落印床。”
接着连用四个典故表现自己官职虽卑,却勤政爱民的心志。次联写自己本非置身艰险环境,怎敢因县令官卑,不尽职责的心情:“原非栖枳棘,争敢薄淮阳。”上句化用《韩非子·内储左》“树枳棘者,成而刺人”语意。它本指枳刺二木多刺的自然现象,但东汉黄琼称颂光武帝“继统”“兴业”,“立足枳棘之林”(《临终疏》),借“枳刺”二字寓指环境的艰难险恶,便给它赋予了政治的内容。诗人自称:我只不过是个县令,处境并不艰难,“原非栖”于“枳棘”之上。下句借《汉书·汲黯传》汲黯“不受”“召拜”淮阳太守的“诏命”,汉武帝“强”令“奉诏”,有“君薄淮阳邪”语事自况。诗人说:我也没有汲黯的威望,怎敢鄙“薄”淮阳太守,拒不“奉诏”。
三联更借汉代两个故事来表现自己只有为民造福之志,决无与民争利之心:“有志为民母,无心学吏商。”上句用《前汉书》、《后汉书》召信臣、杜诗相继为南阳太守,为民兴利,时有“召父、杜母”之语的故事,喻指自己“有志”效法召、杜“为民”“父母”,与民之好恶相同。下句用《汉书·霍光传》桑弘羊力主郡国官卖盐铁的事,借指自己“无心”去“学”桑弘羊与民争利,“吏商”不分。
四联转而淡化一向怀有的意愿,以只嫌平庸,难展心志的内愧作结:“只嫌空鹿鹿,方寸旧都荒。”上句自叹:我“只嫌”几年“为令”,平庸无能,“空”负一生抱负。下句的“方寸”,指心而言。语本 《列子》“方寸之地”,却作了简化。这句说:谁知我的衷怀,全成虚话,有如耕地的荒芜不治一样。宋代有“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俗语,是说一个人应存善心,教育子孙在这片心“地”上好好耕作,这里隐含此意。
“提笔先需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答曾南村论诗》)首重性情,全空依傍,此诗正好体现了袁枚创作的基本观点。中间两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诗以散衙后焚香赏梅的恬静生活开头,以碌碌无为,空怀抱负和内心歉疚收尾。但创作的主要意图是在突出二、三两联,把为民兴利除弊作为自己的惟一心志,这是古代勤政爱民的地方官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两年前尹制府“奏擢”袁枚为“高邮牧”,因 “停年”违“格”“不果”。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创作上的不懈努力。作者《答曾南村论诗》所说“伶予官退诗偏进”的话,是这种矛盾心情的艺术表达。“一代都存雅颂声”,我们可以用他的诗句来评价此诗:不仅仅把它看做乾隆初年袁枚为令江宁的政绩和抒情独白,还是堪与“雅颂”媲美的一代佳篇。
采取冷热适度结合的独特方法,是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首尾两联写室内环境与内心惭愧,好像环绕着冷的氛围,显示出与“热中”利禄的俗吏的原则区别。二、三两联表现为民兴利除弊心愿,都用了反对的形式,则涂抹上热的色彩。县令官品虽卑而职责非轻,故应志效召、杜,誓不与民争利。这是作者羞伍“热中”于搜刮民脂的贪官恶吏的严正立场的艺术表白。正因此诗采取了骨冷神热的矛盾统一写法,便使亦冷亦热的不同生活感情层面,在艺术上取得和谐一致。这一特点值得加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