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风归云(二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素胸残雪,透清罗。朱含碎玉,云髻婆娑。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罗衣掩袂,行步逶迤。逢人问语羞无力,态娇多。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么。
这首词写男子对女子美貌的赞誉和爱慕之情。
上片以赞叹的笔调领起,正面歌颂“娇娥”的美貌动人。“幸因今日,得睹娇娥”,写男主人公暗自庆幸“今日”有缘分,看到了天姿国色的娇娥。这一句实写“今日”之有幸,突出对娇娥的总体印象。开头两句从语气上为全词蓄势,令人为娇娥的姿色惊叹不已,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眉如初月……云髻婆娑”,正面描绘娇娥的容貌、气质以及男主人公对娇娥的观感与倾慕之情。“眉如初月”展示了娇娥的姿质美;“目引横波”流露了娇娥的多情;“素胸残雪,透清罗”,表现了娇娥芳容的动人。唐代女子着装有袒胸露臂的习俗。“素”形容皮肤洁白,即所谓酥胸如雪。“残雪”也是形容肤色之白,这里不仅写了视觉的直感,而且通过直感表现了对女子敬畏的心理感受,“透清罗”就有这种氛围的渲染。这里所表现的既有外美,又有内美,显得高雅动人,使整个意境都充满了庄重的气氛。“朱含碎玉,云髻婆娑”突出嘴唇、牙齿及发型之美,也表现了色彩的美感。“朱含碎玉”亦有笑不露齿之意,表现了传统美德。而“云髻婆娑”又增强了视觉的流动感,这两句一静一动,婉然动人。
上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描写,展示娇娥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表面看来侧重形体美的描摹,但在写形之中注重传神,充分揭示娇娥的内在涵养,达到了令人销魂的地步。
下片化用 “东施效颦”的典故,以 “东邻女”只注重对外在形式美的追求,锦衣公子见了垂鞭立马终未断肠作映衬,侧面烘托娇娥之美。
“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以抒情主人公的口吻进行叙写,并以旁观者、评判者的身份将此二女进行比照。所谓“东邻女”,实际是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增强了词的叙事性和趣味性。这两句交代了东邻女的总体印象,又开启了一个喜剧性场面。“罗衣掩袂……态娇多”,从衣着动作到言语全方位地对东邻女进行描写:穿的绫罗,可谓服饰之华美; “行步逶迤”,“逶迤”本指山路盘绕曲折,这里形容东邻女走路扭动着腰肢,风流动人。“逢人问”两句进一步表现东邻女的自信与自愧,东邻女自以为胜过 “娇娥”,但从别人的无言以对之中感到了自愧不如。“态娇多”是作为旁观者的评判之语,揭示了东邻女稍逊风骚的原因,意思是说东邻女在气质上大为逊色。这一句与“相料实难过”互为呼应。“锦衣公子见……肠断知么”,从旁观者角度进行观照,东邻女服饰华美,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受到别人的青睐没有呢?锦衣公子虽然也垂鞭立马地观看,他为之销魂了没有呢?作者没有从正面作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似问非问,似答非答,与上片首句 “幸有今日”比较,褒贬之意自明。东邻女的模样、神态终不能使锦衣公子断肠。
这首词在艺术上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不是以丑反衬美,而是以一般的美映衬典型的美,突出了“娇娥”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理想美的追求。化用典故不袭其形而用其事,增强了词的情节性,同时也强化了词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