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星多月不明,
地上坑多路不平,
河中鱼多搅浊水,
世上官多不太平!
——刘兆吉《西南采风录》
这是清朝末年流传在云南省平彝县(今富源县)的一首民歌。它采用我国民歌惯用的“比兴”手法,指出了社会不太平的根源在于“官多”。
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封建统治政权为了供养皇室和以它为首的全部官僚机构及军队,听任各级官员用各种方法向人民巧取豪夺。即以征收田赋为例,在法定的数额以外,公开允许地方官员加收一定数额归属自己私囊,名之谓“火耗”。其它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更难胜数。(参阅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此外,清统治者还公开卖官鬻爵,以所谓“捐班”的形式,按官职高低,标价出售。只要付出一定数额的官价,就可获得一官半职,致使清政府官吏,多如牛毛。这些以金钱为交换手段买得官职的地方官,到任以后,无不以百倍的凶残,敲榨勒索,搜刮民脂,用以偿还“血本”,牟取暴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一社会状况。贪官污吏,虎狼成群,贪脏枉法;小民百姓,冤狱丛生,哀鸿遍野。种种世上不平之事,概由此生。人民群众或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受,无不痛心疾首!他们就从身旁通常习见的具体事物出发,创为歌谣,以抒愤懑。由“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起兴,再以“鱼多搅浊水”作比,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比排联想,触发了他们郁结于心的愤慨,点出了世上不太平是由于官太多了的主题。
民歌不是社会学教科书,当然不可能对封建社会的病源作出全面的揭示。但是,从“言为心声”、“审乐知政”的角度衡量,它确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民间疾苦,为我们描绘出了晚清社会历史画卷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