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亦好》原文|赏析

男女有亦好,无时亦最精。

儿在愁他役,又恐点着征。

一则无租调,二则绝兵名。

关门无呼唤,耳里挃星星。

——近代·刘复《敦煌掇琐》上辑

这首歌谣是从敦煌千佛洞中发现的。从歌谣反映的内容看,约流传于中唐前期,即“租庸调”法未废弃之前。作品以生动浅近的语言,真实细腻的心理刻划,控诉了当时劳动人民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揭露了唐代“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不合理。因为这种负担过重而又不合理,使人民对生儿育女的心态都扭曲了。

在封建时代,没有儿子就等于给祖宗断了香烟,给父母断了子孙,是一种最大的不孝(古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且晚年有不得儿孙奉养之苦。所以开头说“男女有亦好”。这里的“男女”,即儿女,主要指儿子;指有儿可免“大不孝”之名等好处。但继之又想,有儿子带来的麻烦和痛苦实在太多,所以又说“无时亦最精”。 “精”,指精明,是最上策的选择。

在极其重视传宗接代的封建时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而又反常的选择呢?接着作者将“有儿”与“无儿”作了两项比较。先说“有儿”的两大苦恼:一是“儿在愁他役”。有儿在,就得无偿地、没完没了地服各种徭役,包括兵役、力役、及各种杂役;甚至像运文石、牵官船、采碧玉、挽丧车等,真是无奇不有,艰险辛劳备至。二是“又恐点着征”。只要一被点兵出征,就很可能变作“新鬼烦冤旧鬼哭”的边地白骨;即使不死,也是征战不休,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无限期的兵役,苦了全家,害了儿子。而“无儿”则有两大好处:“一则免租调”。唐代的徭役制度,分租、庸、调三种。 “租”规定人丁每年须交纳的粮食数目, “庸”指人丁每年应服役的天数, “调”规定人丁每年应交纳的布帛丝麻,而“无儿”则可免。 “二则绝兵名”。“兵名”,指登记在府兵名册上的名字。“兵名”在册,点着时必须应征,而“无儿”自然册上无名。

通过双双对比,歌谣最后扣到“无时亦最精”的主题上来:“关门无呼唤,耳里挃星星。” “挃( zhi)”,同“倒”、 “反倒”。 “星星”,同“惺惺”,作“警觉”、 “警惕”讲。在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官府成天征兵派税,正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所描绘的那样,官吏一到乡下,便“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而无儿反倒清静,用不着受官府的斥骂恫吓,也用不着为儿子的生命担惊受怕,门户关闭,图得两耳清静!

这首歌谣,表面是写无儿之乐,实则是控诉赋税和徭役之繁苛。是以轻松的反语,倾诉内心的极大烦闷与痛苦,表现了对当时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