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杜司勋” 指的是杜牧。杜牧(803——852)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被后世合称为“小李杜”。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春天,三十七岁的李商隐在京兆府代理法曹参军,与当时在长安任司勋员外郎的诗人杜牧相遇,之后,就写了这首诗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诗,倾诉了对杜牧钦仰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同李商隐的其他一些七绝一样,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力,窈眇的遐想,含蓄的语言,创造出思致精妙、情愫幽隐的意境。

首句的 “高楼风雨” 用了 《诗经》 里的 《郑风·风雨》 一章“风雨如晦”之意,象征了时局的昏暗,也点出了唐王朝的统治在飘摇动荡之中。“感斯文” 是说因为想到杜牧的这些诗文而产生无穷的感慨。诗人于风雨如晦的时候登临高楼,眼前凄迷昏暗的景色,使他情不能已,想到了国事家事的种种不如意处,百感交集,不觉心念一动,想起好友杜牧和他写的一些忧时伤世的诗篇。

“短翼差池不及群” 是诗人的自况,也暗指杜牧。《诗经·邺风·燕燕》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差池”“就是“参差”的意思。鸟的翅膀既短小又参差不齐,自然赶不上同群。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说自己正象在风雨中的弱燕,翼短力薄,赶不上同群,也是说自己的才华远远不及杜牧,表达了对杜牧由衷的推崇和敬仰之情。

“刻意伤春复伤别” 是承上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所谓“刻意”,即“刻意求工”之意,就是指杜牧写诗用神之专、词工之精和运思寓意之深致。说杜牧曾凝神致志地写下了 “伤春”、“伤别”的诗篇。如他写有《惜春》诗:“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又有《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写得词工意深,并非寻常的旷男怨女的相思离别,它传达出了晚唐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受压抑文人苦闷忧痛的心声,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诗人李商隐情不自禁地吟咏道:“人间唯有杜司勋。”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杜牧诗歌的由衷的赞誉,也是对杜牧人格的热烈的称颂,同时,似乎也蕴含着诗人对晚唐诗坛寂寞、知音寥寥的无比深沉的慨叹。“唯有” 两字饱含着诗人的推重、钦仰之情。

诗意至此似乎已说尽。但正如叶燮 《原诗》 说的“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无其匹也”。细细品味,或者另有一番深意。

杜牧出身世家大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贵介公子,然而仕途却一直并不得意。《旧唐书·杜牧传》 说道:“牧之善属文,尝自负经纬方略,居下位,心常不乐。”从他的 《阿房宫赋》 以及一些咏史诗来看,他为人磊落而有奇才,其抱负也非一般意义上的“伤春”、“伤别”可以拘限,而此时此地却“刻意” 为之,其中也隐隐有几分怅惘与苦涩。他的那些“伤春”、“伤别”之情,联系诗中的 “风雨”,似乎也包含着抛离家室,萍迹四方,寄人篱下,沉沦幕僚,有经邦济世之抱负却不得施展而发的浩叹和苦闷。

这样看来,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对杜牧的才华的赞赏,对其遭际的慰藉,还是蕴含着深刻的言外之意的。正如冯浩的注所说:“牧之奇才伟抱,回翔郡守,抑郁不平,此二章(指这首诗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深惜之而慰之也。”李商隐之所以为此感慨万端,是与他自己一生仕途不得志,满腹经纶,绝世才华却沉沦下僚的遭遇有关的。何焯评此诗云:“‘高楼风雨’、‘短翼差池’,义山本自伤春伤别,乃弥有感于司勋也。”是的,风雨飘摇的时局,风雨如晦的局势,诗人敏感到了这一切令人忧惧的情景,但是他的身份拘限了他的抱负,而杜牧也同样是如此。于是乎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对杜牧倾注了无限深挚的感情。李商隐怜惜杜牧的才华,也是借杜牧来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慨;劝慰杜牧,也同样是在劝慰自己。全诗深怀着诗人平生知己的深切共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