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原文阅读|赏析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

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

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

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恣沿越,华顶殊超忽。

石梁横青天,侧尼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嶢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苕嶢。

苕嶢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徘徊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

徙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

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 (754) 。当时诗人已五十四岁。魏万,后更名魏颢,别号王屋山人,是李白的崇拜者。他为了会晤李白,“自嵩 (嵩州,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 历兖 (山东兖州),游梁(河南商丘)入吴 (江苏境内)” ,行程达三千多里,根据魏万《酬太白》诗:“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惕然意不尽,更逐西南去。同游入秦淮,建业龙盘处”,可知李白游天台时,与魏万相遇,遂同舟入淮,上金陵,与魏万相别。到五月时,在魏万的追随下,二人终于又在广陵 (今江西九江) 相会。李白对魏万十分称许,夸赞他 “爱文好古”,引为同道,并且预言他将来“必著大名于天下”,他将自己的全部诗文交付魏万,请魏万为他编文集。这首诗历述魏万旅途中的见闻,描绘出魏万潇洒不群的风貌,浪迹山水的飘然逸兴,形象生动,描述传神。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诗序简要地总述了魏万游历的大致行踪。宋,指宋州。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台,指台州。即今浙江省临海县。越,指越州,即今浙江省绍兴县。谢公,即宋谢灵运。他曾为永嘉太守,石门是永嘉境内的名山,他曾在石门游览咏诗,因而此处称石门山为谢公石门。诗人念魏万放浪远游颇具方外仙人之姿,又在许多方面与自己志同道合,因而 “述其行而赠是诗”。

全诗可分六大部分。

自开头至“因窥洞天门”为第一部分。主要赞美魏万爱文好古和隐居王屋山之事。此部分又分四层来写,每四句写一层意思。第一层是说东方朔游仙于云海之中,自由洒脱,背负青天而信游,驾御清风而独往。天地之大,不知所之。这是把魏万比作汉代的东方朔。应当指出,这一比喻是十分恰当的。我们知道,东方朔是汉代著名文人,魏万是唐代上元初年进士,此其相似点之一;东方朔好神仙,魏万修道于王屋之山,此相似点之二;东方朔曾经乘风飞去,冉冉上升,后为大雾遮蔽,不知所之 (见《汉武内传》),魏万方外云游,浪迹天涯,此其相似点之三。有其三似,因而以朔喻万。接下来由魏万的名字,联想到春秋时的毕万。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国,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一个管占卦名字叫偃的说: “毕万的后代一定昌大。万是盈数,魏(同巍,有高大的意义)是大名,晋君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使他的后代昌大”(事见 《左传》 闵公元年),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在战国时建立起魏国。这四句是说: 好友姓魏名万,是继承了毕万得魏地的大名;他籍贯聊 (今山东聊城市) 摄 (今山东荏平县) 之地,舒卷 (喻游仙) 于仙子人世之间,其踪迹正与古代圣贤相同。通过这一典故和地名的巧妙联结,点出了魏万的福大、命大、造化大。入世可以成名,出世可以成仙。第三层写魏万的史才、诗笔、口才、韬略。他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少年早慧,聪颖过人,文史皆通,下笔行文光彩照人。事实上,魏万自已也说:“君 (指李白) 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各称稀世才,万里遥相烛(相映生辉)”(《金陵酬翰林谪仙子》)可见魏万本人也是以诗文自负的。而“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二句,则是以鲁仲连的故事来比喻魏万的辩才和远大志向。据《鲁连子》 记载: “春秋时的辩士田巴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一天能说服上千人。徐劫的学生鲁仲连,当时仅十二岁,去见田巴。说: 堂上的粪没有除去,不出去芸郊外的草;白矢交于眼前,不救远处的流矢。何者?做事要分轻重缓急。现在楚军屯兵在南阳,赵国攻打高唐,燕军十万留在聊城,国势危险,已在旦暮,先生将怎么办?”田巴说:“没有办法。”鲁仲连说:“你不能使国家转危为安,转亡为存,算得什么学士呢!我现在要叫楚、赵、燕三国的军队都退回去。能言善辩要对国家大事发生作用;像你这样的空谈,好像不祥的枭鸟在叫,人听了都讨厌,以后不要再谈了。”田巴说:“谨受教!”从此改行不再谈论。“辩折”二句,化用其事,说明魏万不仅有很高的辩才,且有鲁仲连挽救危局之实能。第四层说,魏万由聊城向西,涉渡洛水而入太行;这使世人失惊和喧嚷,都不理解魏万为什么放着高官不作,非要到王屋山去采芝草,而魏万却因此而真正看到了福地洞天。在这一层里,诗人写出了魏万的独特个性。在世人看来,象魏万这样才学宏富的进士,一定会仕途顺利,不愁荣华富贵;而魏万却厌弃富贵而求仙境。《仙经》 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实不死之灵乡,真人之洞境也。”魏万之举,使世人“惊喧”而受诗人称颂,正表明诗人与魏万志同道合。从而为后面几段张本。

第二部分。自 “朅来游嵩峰”至“雷奔骇心颜”,是写魏万自嵩沿水道至吴越相访之事。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有六句,是写魏万为了求访李白,离王屋而游嵩宋。“朅(qie)”是发语词,没意义。这六句说,魏万离开山西的王屋山,先来河南的登封县游历著名的中岳嵩山,那里的 “羽客双双”,道人是何等之多!早晨与天台山来的仙人月光童子们共同游览嵩岳的美景,到夜晚便从“玉女窗”中看到了天上的仙女。在登封县北访问了鬼谷子先生的居住之处,那山路是多么深远!在登封县东的嵩山脚下又游览了著名的九龙潭,那潭水又是多么幽深莫测!在这一层里,诗人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两个故事,并写了嵩山的两处古迹胜景。故事一,《仙经》 云:“嵩高,山东南大岩下石孔……有大室,高三十余丈,周围三百步,自然明烛,相见如日月无异,中有十六仙人,云月光童子。常在天台,时亦往来其中,人非有道,不得望见。”故事二,《五色线·图经》云:“嵩山有玉女窗,汉武帝于窗中见玉女。”既然魏万能与天台山飞来的月光童子同游,又得窥望天上玉女,可知其已经得道;而游鬼谷和九龙潭,又说明魏万怀古而未忘世情。第二层是后十句,意谓魏万游罢嵩宋,由汴水泛舟东南,为访问我走了三千里的水陆远程;雅兴很高,高凌吴地云端,在飘摇中到处游历,终于来到了钱塘江边(浙江,此指钱塘江。汜,指水边);他高兴地向杭越(杭州、绍兴一带) 挥手,又从钱塘县的樟亭 (今杭州市南) 观潮而还;只见浪涛在海门石上翻卷,白云横飘在天边的山间;钱塘江潮如白马素车轰隆隆地飞驰,雷奔电掣,惊骇着魏万的心颜。虽然写的都是魏万的实际经历,但由于所经历的都是名山胜水,既有与月光仙子同游的神仙世界,又有古圣先哲的得道处所;既有九龙出没的深潭黑水,又有蔓延千里的汴济清流;既有清彻见底的钱塘,又有白马素车的狂潮;既写出了魏万找诗人的艰辛飘摇之苦,又写出了方外胜游的无限乐趣。

第三部分,自 “遥闻会稽美”,至“侧足履半月”,是专写魏万乘兴游台、越之事,将台越的山水名胜写得很美。大意是说: 早就听说越州的会稽是个很美的地方,因而拨弄着耶溪 (在会稽东二十八里) 之水顺江而游;千岩万壑各有风姿,峥嵘的山色都倒映到镜湖(又名鉴湖)的水底;其秀美之态难于名状,清辉秀色与会稽城郭相映成趣,游舟向着月边驶去,水天一色,彩舟就象在空中慢慢地行驶;画中的人们留连忘返,想在剡溪再看到王羲之、许询等古代的名士;笑读汉代邯郸淳为十四岁的孝女曹娥立下的碑文,低声吟咏东汉大文学家题下的“八字隐语”;游罢了天台山又游赏四月山,傍晚时休憩在天台山的国清佛寺;在寺中欣赏着天台山五峰转月之美景,享受着百里悠长的松涛清风;天明时在天台县北的灵溪中恣意玩赏,万丈高的天台高峰,显得何其渺远;山涧中架起的石桥如横亘在天空中的一弯明月,游人们在半月形的小桥上小心翼翼地侧足而行。——这一部分,一方面描绘了台越的山光水色之美,同时也讴歌了这里古老悠久的精神文明。《晋书》云:“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兖、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王羲之同好。”如诗中提到“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便是写魏万的怀古之情;再如诗中不仅提到了我国书法史上十分著名的曹娥碑,而且还提到了汉代大文学家蔡邕为碑题下的“八字隐语”。据 《太平寰宇记》 载,曹娥是东汉时著名的孝女,家居余姚。其父落水身亡,年仅十四岁的曹娥跳入深水,抱出父尸而死,当时的县令度尚命门生邯郸淳写碑文纪念她,文词极为凄婉,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后来蔡邕读了这块碑文,题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许多人都不解其意。有一次曹操从此路过,看到碑文批语,他问著名文人杨修这八字是什么意思。两人行程三十里之后,同时揭出了这八字隐语的谜底:“绝妙好辞” ——原来“黄绢” 是有色之丝,“色丝”隐一 “绝” 字;“幼妇”即“少女”,隐一 “妙” 字;“外孙”乃是女儿的儿子,隐一 “好”字;“齑”是辛辣之物,盛齑之臼乃是接受辛物,“受辛”合为“辞”字(“辤”是“辞”字古写)。诗中的“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便是写魏万读碑猜谜底之情景。由于这些典故的恰当运用,不仅为台越山光水色增彩,而且使之增加了悠久文明的意韵,同时也写出了著名文人道士游山水名胜的特有情趣。如果是一般山水游客,是绝对不懂得这种精神文明、也没有这种高尚雅兴的。

第四部分,自 “眷然思永嘉”至“邈与苍岭对”,是叙述魏万自台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缙云、金华、桐庐诸名胜之事。大意说,因爱恋山水而又想到了永嘉 (今温州),因而不怕海天之遥远;挂长帆而出游大海山峤,登艇舟而回望赤城山之如画云霞;赤城山渐渐变得微小,过孤屿 (山名,在永嘉县北)前面前又出现了峣兀高峻的山峦。这一带的江水已流经千古,水边的亭台面对着千载的明月;缙云山 (在浙江缙云县) 边的川谷虽然狭小,两山如门的石门山实在壮观;山上的瀑布如同从北斗星间悬空而下,流入川中永世不歇;喷洒得石壁上如同白雪,空濛的水气使得白日森寒。还想到水急滩险的恶溪一游,既游历就不怕恶溪带来的风险;奔腾咆哮的七十险滩,水喷石击令人眼花缭乱。魏万颇有本朝北海太守李邕在此开岭凿路的气魄,又有南朝谢灵运在此开岩题诗的雅兴肝胆;这里的松风夹杂着猿啼,往复回荡于山岩洞壑之间;像曲径通幽般地驶过梅花桥下,到双溪(在金华县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 才看到滚滚的海潮。落帆在金华山的江岸,得道成仙的赤松子好像向魏万招唤。离舟上岸登上玄畅楼(即八咏楼),看到了沈约题咏的八首诗章;在高耸的楼极目四野八荒,旷远中看清了群川汇流到茫茫的海洋;风吹云卷,大地变得异常开阔,汹涌的波涛连接着浙西新安江口的乱石成堆,向北望便是汉代隐士严子陵垂钓的地方;钓鱼台(有东西二台,各高数十丈)高耸于碧云之中,邈远中与括苍山遥遥相对——这部分写荡舟入海,将景观名胜写得历历如在目前。

第五部分,自 “稍稍来东吴”至“且知我爱君”,叙述魏万自姑苏至广陵和诗人相见之事。大意是说,乘舟缓缓地来到了苏州 (东吴的首都),游览了姑苏山,登上吴王所建的姑苏台,烟云联绵横遮着远眺九嶷山的视线(其实九嶷远在千里之外,是根本看不见的,此为夸张想象之词),俯瞰则看到浩渺、浩荡的五湖;极目远望而心胸更加旷远,放声悲歌而又长吁。荡舟楚江而回桡,扬鞭催马而又在扬子渡口回还,身披着日本产的宽瞰道服,气度昂扬而又超脱尘凡。终于在五月的一天,魏万前来与我共语,我们又有机缘相见,知道他的心胸与天地同样宽远;两入相逢欢乐无比,从此在山水间日日游览。干谒权贵实实地无味,又不想致百金的高官厚产;好友杨利物就象汉代的杨雄,和弦而歌倾吐着芳洁的情怀;名虽曰为县宰,却性爱与山野高士往还,乘兴我们携手共游,况且 他知道我深深地敬重魏万。——从魏万 “春逢翰林伯 (李白),惕然意不尽” 到这次 “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两次相见,可知魏万对李白之深情;因为是挚友重逢所以又邀请了另一位好友杨利物同游共语,“弦歌吐清芬”,可知他们之间的感情弥深,“相逢乐无限” 岂虚言哉!

第六部分,自 “君来几何时”至篇末,写魏万将还王屋山时和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大意说,您来这里的时间多么短暂啊!仙人的居处空着您的坐坛;王屋山的仙居之窗,玉树一定又长出几枝;王屋天坛上的道友,会笑您归去来迟。我苦恨今日又要远别,茫茫然我心中十分忧伤;只要黄河永远不断流水,到老我们也要永远思念。——这部分写得感情真挚动人。就友人与自已的相会时间论,春日一相逢,五月又相见,相聚的时间并不算短;但就感情而论,却又觉得时间极短,所以开头便以 “君来几何时”发诘!从 “仙台应有期”,可知魏万云游的时间已经很长,而且长到了 “玉树”应发 “三五枝”的程度;长到了道友“当笑尔归迟” 的地步。时间很长而又“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这又说明李白对魏万意投情挚,难分难舍。我们深知,“黄河”永远不会断流,但只要流 “不断”,就会白头“长相思”,这就说明他们的友谊与天地长久!

在李白送友赠别的诗中,这是最堪称奇的长篇巨制,它比杜甫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还要长五分之一,比李白本人最著名的 《蜀道难》长出一倍有余,可谓古代惜别长诗之冠。读李诗不读此篇,犹如入日本未见东京,到法国未入巴黎。顾璘《息园存稿》 说:“文至庄(庄周),诗至太白,草书到怀素,皆兵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及。”《杨升庵外集》也说:“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不能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细读此诗,诗人历数魏万所经过那么多的名山胜水,到过那么多先贤圣哲的处所,而诗人对每处的神话典故,历史传说,胜景佳处,无不如数家珍,一一点化入诗;且能每每自然贴切,出神入化。诗人之所以有那么广博丰富的知识,除了“诵六甲,观百家”,天下奇书无所不读,还得力于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孙觌在《宋删定侄归南安序》中说得好:“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石一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狖所家,鱼龙所宫 往往游焉。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正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此诗,除了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豪逸的气格,还应理解此诗之所以能称奇争胜的原因和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