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原文阅读|赏析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矗立在鄱阳湖畔的庐山,林壑幽邃,山泉优美,自古以来就以她奇秀的风姿吸引着众多诗人、艺术家的灵心和彩笔。他们根据自己对庐山独特地观察与体验,写出来的诗文,绘出来的图画,极大地丰富了祖国文学艺术的画廊。诗人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就是在庐山绮丽、壮观的景色面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望庐山瀑布》共两首。一首是五言古,一首是七言绝句。前者写从近处仰观瀑布的生动景象;后者写远望中瀑布的壮美情景。

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见于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所附《李太白编年诗目录》,认为这两首诗是作于肃宗至德元年六月,李白隐居庐山时。即公元756年,玄宗天宝十五载;一说是见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将这两首诗的时间系之于开元十四年;最后一说是见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 《李白诗选》,把这两首诗编入“不编年部分”,同时根据诗中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两句推测,认为这两首诗“大约是晚年准备隐居庐山时所作”。

我们同意詹锳先生的意见,认为这两首诗大约同时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此时李白二十六岁。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呈现在他面前的匡庐完全是一派新的境界,与他那早已熟悉了的巴山蜀水,在风格上是迥异的。大自然的魅力使诗人内心点燃起无限的激情,因而情不自禁的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造物者的神斧奇功,大自然的造化威力,使青年诗人内心的激流不停地撞击着,因而他用纵横铺排的赋体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但又深感“言之不足”,于是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生动地刻画了瀑布所表现出的令人惊心动魄的雄伟形象。这首七绝显然是前面古诗所表现的景物,在诗人的构思中更加艺术化的典型再现。

诗人李白之所以在同一题目之下,写完一首五古之后,再写一首七绝,应该认为这决不是偶然地重复,而是客体的庐山景色,给诗人主观上带来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因而他才有意识地再写一篇七绝以互相补充。关于这两首诗艺术成就的高低,古代诗论家有人曾作过一番比较,宋人葛立方认为: “‘银河一派’ 犹涉比类,未若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韵语阳秋》卷十三)。胡仔也说过:“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四)此外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任华在其《杂言寄李白》中,也说:“余爱此两句。”如果由此就可得出五古“优于绝句多矣”的结论,实难免有些以偏盖全,诚然五古中的这两句是以白描的手法形容瀑布,具有“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并富有独特的想象力,但就全诗来看,这两句诗只不过是“一篇之警策”,而并不是全篇。从诗歌的全篇而论,真正能作到“语简而意尽”地概括出庐山瀑布形象特点的。是后面的七绝,而不是前面的五古。总观古诗全篇,从“挂流三百丈”句起,至“流沫沸穹石”句止,共十四句,由于是从近处仰观瀑布,所以诗人观察的比较细致,因而都是对瀑布做正面、详尽地描述。“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描绘出从高高的悬崖上奔流而下,注入深潭的瀑布气势之壮观;“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形容汹涌奔腾的水流,快如飞电,形如白虹;“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写瀑布居高临下,奔腾倾泻的景象,使诗人顿感惊讶,一时间竟以为是那天界的银河下落,河水倾倒而下洒向云天。“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诗人仰望飞瀑气势的雄伟,感叹大自然造化是多么壮观!“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是富于创造性的描写,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正是因为这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特点。前者写出了瀑布的湍急、奔腾,即使是海风也难以把它吹断;后者描绘出它的颜色,江上的月光照射着它,由于瀑布自身是白色,所以竟什么也看不出来。“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都是描写瀑布水花四溅,冲刷着左右石壁;在阳光照射下,水珠飘散,显出轻盈的彩霞,流水翻滚洗刷着巨石。总之,这十四句诗,体现了诗人的细致观察,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瀑布飞流的动态。

如果说这首五言古诗,是以二十二句的篇幅,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印象,抒发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情思,而又取得了完美的艺术效果的话,那么,在同一个题目下的七言绝句,虽然只有四句诗,但是它却表现出高度的典型概括力和极大的艺术容量。

诗歌开头,不直写瀑布,而先写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阳光映照着香炉峰,上面蒸腾着紫色的烟雾,这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香炉上轻烟缭绕、盘旋升腾的情景,比喻真实、亲切。这里写山的雄伟高大,正是为了映衬瀑布的壮美、奔放,这一句恰好给瀑布描绘出一幅雄伟宏大的背景。

“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就是远望,点出了诗题中的 “望”字。“挂”字脱口而出,不着痕迹,却传神入化,绘出了远望中瀑布的形象,这不仅使诗句更加凝炼,同时也把瀑布这一主要景物突现出来。这句诗引导读者远望瀑布,虽然没有直接对瀑布进行具体描写,但是一幅气象宏伟的山水图画却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二字既写出了瀑布挂流悬崖,腾空而下的动态,也表现了水势的迅疾。“直下”,与前句“挂前川”相呼应,既写出了瀑布垂直下泻的情状,也写出了瀑流陡峭、险峻之势。“三千尺”显然是夸张之辞,并非实指,这是李白诗歌修辞的特色之一。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是诗人借助艺术想象,使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以银河欲落之势,比作瀑布下泻的景象。瀑布的壮美、气势的磅礴,飞流跃动的情景,霎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给人以美的感受,以力的激发,表现出诗人浓厚的个性特征。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和飘逸不群的风格。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诗人自己的活动,看到他登高远望、遗世独立,精神与天地相往来的风貌,从而大大地扩张了诗歌的容量。

总之,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在那高山、急流、飞瀑之中,恍忽看到了诗人的身影,正是在这优美的大自然中,熔入了诗人的感情,赋予了诗人的美学理想,因而自然景物才被表现得那样壮美,才会产生那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望庐山瀑布二首》所表现出的特点是同中有异的,是在同一题目下的两首诗,如果说前面五言古诗的特点是丰富、细致;那么后一首七绝的特点则是精炼、传神,可以说二者是各有千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