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杂剧·杨讷《西游记·村姑演说》原文与翻译、赏析
【一緺儿麻】不是胖姑儿偏精细,官人们簇捧着个大檑椎。檑椎上天生得有眼共眉,我则道瓠子头葫芦对。这个人也索是跷蹊。甚么唐僧、唐僧,早是不和爷爷去看哩,枉了这遭。恰便似不敢道的东西,枉惹得旁人笑耻。
(张云) 官人每怎么打扮送他?(姑云) 好笑,官人每不知甚么打扮。
【乔牌儿】一个个手执白木植,身穿着紫搭背,白石头黄铜片去腰间系。一对脚似踏在黑瓮里。
(张云)那是个皂靴。(姑唱)
【新水令】官人每腰屈共头低,吃得醉醺醺脑门着地。(张云:拜他哩。姑唱) 咿咿呜呜吹竹管,扑扑通通打牛皮。见几个无知,叫一会闹一会。
【雁儿落】 见一个粉搽白面皮,红絟着油鬏髻。笑一声打一棒椎, 跳一跳高似田地。
(张云)这是做院本的。(姑唱)
【川拨棹】 (白)更好笑哩。好着我笑微微,一个汉木雕成两个腿。见几个回回,舞着面旌旗,阿剌剌口里不知道甚的妆着鬼。人多我看不仔细。
【七弟兄】 我钻在这壁,那壁,没安我这死身已。滚将一个碌碡在根底,脚踏着才得见真实,百般打扮千般戏。
(白) 爷爷好笑哩。一个人儿将几扇门儿,做一个小小的人家儿。一片绸帛儿,妆着一个人。线儿提着木头雕的小人儿。
【梅花酒】 那的他唤做甚傀儡。黑墨线儿提着红白粉儿,妆着人样的东西。飕飕胡哨起,冬冬地鼓声催,一个摩着大旗。他坐着吃堂食,我立着看筵席。两只腿板僵直,肚皮里似春雷。
【收江南】 呀,正是坐而不觉立而饥,去时乘兴转时迟。(白)说了半日,我肚皮里饥也。糁子面合落儿带葱虀。霎时间日平西,可正是席间花影坐间移。
(白) 看了一日,误了我生活也。
【随煞】雨余匀罢芝麻地,咱去那沤麻池里澡洗。唐三藏此日起身,他胖姑儿从头告诉了你。
杨讷 《西游记》 六本二十四出,是杂剧中的长篇。元杂剧中仅 《西厢记》 可与它颉颃。此剧演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在此之前,已有多种戏剧作品以此故事为题材,如金院本《唐三藏》 (已佚),宋元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 (存佚曲)、《鬼子母揭钵记》 (存佚曲),元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 (存佚曲) 等。与杨讷大体同时的,有无名氏杂剧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存) 等。在吴承恩的集大成之作——小说《西游记》 完成之前,杨讷《西游记》 杂剧是演说取经故事的戏剧作品中规模最大而又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
此剧从唐僧出世一直写到他功成行满、正果朝元。第一本表唐僧身世及寻亲、报仇; 第二、三、四本叙唐僧奉旨西行,先后收用南海火龙所变白马及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三徒; 第五本说女人国遇险、火焰山借扇; 第六本演西天参佛、取经东归、功成还朝。与被称为是这个故事 “雏形” 的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相比,其内容较 《诗话》 丰富、完整得多。例如: 此剧中随唐僧取经的三徒,《诗话》中仅孙悟空一徒; 此剧中明白交待孙悟空因盗仙酒、仙桃,被观音镇于花果山下,又被逼令护送唐僧取经,《诗话》 中孙悟空的来历还不甚清楚; 剧中火焰山受困一节,《诗话》 中尚无影踪。可见,这一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经过几百年民间传播,又不断被写入文学作品的神魔故事,发展到元末明初,已经相当完整。由于元代或元末明初出现的平话 《西游记》 已经失传,故此剧对探索唐僧取经故事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讷 《西游记》 旨在宣扬佛法,取经事业的成功 “全仗佛世尊释伽之威力”(剧中唐僧语)。剧中劝人 “无念”,促人从 “人我池中跳出来”,以保皇图永固、百姓乐业,反映了作者思想中封建正统的观念。不过,剧中表扬唐僧 “心坚念重,至公无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的高尚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对 “满朝都是酒徒” 和势利世态的批评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剧中孙悟空爱好自由、不愿受约束和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表现使他成为此剧中最为生动的人物,吴承恩小说中大闹天宫的叛逆者形象于此可见端倪。
此剧作者选取唐僧取经故事中最为有趣而又能说明事情始末的情节组成这部杂剧,事虽奇幻诡谲,却不失世态人情。作者选材之精、组织之工、运用文字之得心应手、突破杂剧旧规的创新精神,不能不令人叹服。
这里所选为第二本第二出 (在全剧中为第六出) 中之曲。唐僧奉旨往西天取经,长安城内举城欢送。村姑与王二进城看热闹,回来后应老人张的要求,细说欢送盛况。村姑寡闻少见,演说中只能以自己在农村习见之物比喻所见,如: 以 “檑椎”、“瓠子头葫芦对” 喻唐僧及其光头、眉眼,以 “白木植”、“白石头黄铜片”喻官员们手执的笏、腰系的金玉佩饰,以 “吹竹管”、“打牛皮” 形容吹箫、擂鼓等等,比喻不伦不类、滑稽可笑,却也能让人明白。这样的演说,既符合村姑这个人物的身份、阅历和单纯、爽快的性格,也让观众忍俊不禁。在第五出 《诏饯西行》的雅咏之后,继以此出俗曲,剧中雅俗杂陈、冷热相间,场上气氛得以调节。由此可见作者善戏谑的才华和熟谙戏剧演出的要求,是场上之作的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