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

白居易

【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1]。

试玉要烧三日满[2],辨材须待七年期[3]。

周公恐惧流言日[4],王莽谦恭未篡时[5]。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

[1]钻龟:古代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占卜吉凶。祝蓍: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取蓍草的茎以卜吉凶。

[2]作者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3]作者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张守节“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4]周公:指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时,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在辅佐成王时,一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使他心怀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

[5]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的姿态,迷惑了一些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作者】

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篇。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在江陵期间,元稹写了五首《放言》,表露自己的心情。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贬官途中,感慨万千,写了五首《放言》诗唱和元诗。这首诗是其三。

诗的一开头说要告诉朋友元稹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至于它是什么,却不直说,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为读者留下悬念。第二联以两个比喻句委婉地说明,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需要假以时日。后四句从反面阐述同样的道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诗人希望朋友元稹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朝廷和世人自然会辨清真伪善恶。这是劝喻朋友,也是作者曲折地对自身遭受诬陷的辩白。

这首诗以具体的事例作为论据,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寓哲理思考于形象叙述之中,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以具体事例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却纡回委婉,富有情味。全诗以具体形象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抽象而带有普遍性的道理,哲理深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