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题 解】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作《朋党论》等文为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辩护,被保守派罗织罪名,贬为滁州太守。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这一篇政治上失意却仍然行乐的作品,不仅婉转地表达了他在滁州为政的政绩,也表达了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通过生动描写醉翁亭优美的环境及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风俗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纵情山水以排遣由于被贬官而造成的抑郁之情。

本文以“醉”与“乐”二字提挈全篇,“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所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作者先写醉翁亭的位置、四周优美的环境以及命名的由来,在第一段的最后引出“乐”,即“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乐”。然后描绘了山间景物朝暮四时不同的变化,说明各种景物都有其乐,“乐亦无穷”,进一步写“乐”。接着作者浓墨重彩地记叙了滁州人游山之乐以及作者的酣宴之乐,这是全文“乐”的高潮。最后在归途中推究“乐”的来源:禽鸟乐而返林,而不知人之乐;人又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文章到此收笔,让人回味作者之乐,由此含蓄地道出“与民同乐”的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章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多变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作者时而写山色,时而写水流,时而写人声,既有全景、近景,又有组景、变景,看似杂乱,其实却不脱离“乐”字。作者寓乐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使人不觉有抒情而抒了情,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第一,是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寓意丰富,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千古佳句。第二,文中成功地使用了21个“也”字,构成回环往复之势,一唱三咏,形成了一种类似韵文的形式,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也”字不仅有区分层次的作用,而且含有感情色彩和音韵美。另外,文中共用25个虚词“而”,或表修辞,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使文章富于变化,流畅优美。第三,本文语言骈散结合,抑扬顿挫,音调铿锵,音乐感、节奏感极强,宜于朗诵,为历代山水游记中的精美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