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德清二首
木末谁家缥缈亭(1),画堂临水更虚明(2)。经过此处无相识,塔下秋云为我生。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犹有阑干一点愁(3)。
【解析】德清县位于湖州与杭州之间,此诗是作者路过德清县时,于舟中偶有所感,即而吟成。姜白石终生不仕,与当时官宦身份的许多大诗人往来过从甚密。于是,他也多在奔波漂流中渡日。尤为值得注目者,是山河破败的时局更使他增添了这种身世之感。作为才艺双绝而又哀婉文弱的诗人,他尤需要友情,需要知音。而这友情之中恐男女之情可给他更大的慰藉。这便是此诗偶然吟成的思想基础。作者在舟中仰目而见的是高岸上的树枝缺处不知谁家一个迷茫的亭子。这亭子,这画堂,因临水而在烟波摇曳之中尤觉朦胧,塔下的秋云又正旭着这亭台的影子,于是在“求其友声”的心绪之中,作者以为秋云“为我”而生。猛然间,一佳丽之人正向此处眺望,此时作者心思悄然而不自知。待到烟波中舟行更远,过桥之后,犹见栏杆上一个小点(倘女子着红衣便是红点),想必仍在凝望。这“一点愁”指的是作者想像中亦怀有愁绪的女子。有人说这女子在望着丈夫,恐无实据。王国维说:“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此诗妙就妙在这雾里观花的朦胧感。这佳人是谁?她在望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使读者随着作者而堕入朦胧的追求之中——这才叫艺术。男女之间的感情有时极为微妙。青梅竹马固有深情,邂逅相逢却尤有遗趣。而中国古诗自屈原高咏“美人芳草”以来,形成一种借“美人”而寓托理想追求的传统。王国维将稼轩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视为一种追求灵性的境界,实为巨眼。倘只将个中之情视为男女之情,定是俗眼。前文所说男女之情的微妙,正是这种微妙的追求的一种寓托。诗人倘不将心底追求之物化为美人,化为芳草,化为梅兰竹菊,势必写不出好诗来。单纯的哲理诗好的就不多。故此诗佳处正在朦胧。这朦胧足以使现代朦胧诗人相形见绌。诗人所见就是佳人远影,与现代朦胧诗人为朦胧而朦胧,甚而自己也不懂,自不可同日而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