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梦中作四首》古诗赏析与原文

林景熙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

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

一坯自筑珠丘土,双匣犹传竺国经。

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春。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珠凫玉雁又成埃,斑竹临江首重回。

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捧香来。

勇猛善战的蒙古人一举推翻懦弱、昏聩的南宋王朝后,便置汉族人民于其肆虐的铁蹄之下,南宋遗民饱尝了亡国的屈辱与哀苦。殊不料,痛上加痛的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4),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奉元帝之命掘开了宋帝的陵墓,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与污辱了亡国之民的沉重与哀苦的心灵。事发之后,作者与郑宗仁、谢翱等人暗中搜集被散弃的宋帝骸骨,最终将觅得的高宗、孝宗的骸骨转葬在兰亭,后又找到理宗的骸骨,便把三者合埋在一起。《梦中作》四首组诗便是为记载此事而作的。作者尽管义愤填膺,感慨万千,但迫于当时险恶的环境只能隐约其词,婉言道来,因而托言为梦中所作。这组诗从不同角度,层层披露,详细而含蓄地叙说了事件发生的经过,深刻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第一首诗叙说了皇陵遭难后,作者等人不畏艰险,搜集宋帝骸骨并使之又有所归依的情事。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传说中这样描述:深渊里住着的骊龙,人们只有趁它熟睡之机才能把它颔下的宝珠轻轻地摘取。这里“珠亡”便是比喻皇陵中殉葬的珠玉被元统治者所劫,而“龙睡”,则指宋帝的死后长眠。帝王乃一国至高无上的君主,宋帝的陵墓当是南宋人民尊严的象征。而如今,皇陵却惨遭挖掘,尸骨暴露荒野,陵中财物也不翼而飞。车子坏了,虽犬马也难以忘情,更何况事到如今,国破家亡。忍辱负重的一代臣民在精神上罹受的炽烈如焚的痛苦又向谁去诉说呢?琼是一种美玉,寒琼便是诸帝白骨的美称。皇陵被掘后,作者等人扮成乞丐,背着竹箩,带着竹夹,暗中贿赂那些参与掘墓的人,历经周折,终将宋帝的骸骨装成两盒,偷偷地运往别处。“亲拾”二字便婉转地道出其中的艰辛与甘苦,足以使得天地鬼神都为之感动。

宋帝灵魂虽暂且得到安宁,但这场惊心痛苦的经历是这样令人难以忘怀。在组诗的第二首中,诗人不由想到先帝在九泉之下为自己的遭遇而哀伤的情景。

“一坯自筑珠丘土,双匣犹传竺国经。”首句是化用的一个古代神话,次句则借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相传舜埋葬在苍梧之野时,有许多叫凭霄雀的美丽的神鸟嘴里含着晶莹剔透的青沙珠飞来,在舜埋葬处渐渐积成了一个堆,称珠丘。不言而喻,这里把新葬于兰亭的宋帝的骨墓比作珠丘,而把历尽风险的有功诸人比作神鸟。作者等人将宋帝的两盒骸骨葬在兰亭,却托言盒中装的是佛经,佛经来自天竺国,所以称为竺国经。两句隐讳之言,道尽了作者哀婉曲折之意。“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相传望帝曾化杜鹃,含泪啼血地飞回江南。这里用其比作尸骨未安的宋帝,冬青是宋宫中常见的树木,而重葬于兰亭的新墓也用有冬青作为标志。九泉之下重新得以安葬的宋帝怎能不为今日的凄凉而悲哀伤感呢?唯有那一年一度的春风深解其中的秘密,以它的温煦抚慰着亡者凄惨的灵魂。

组诗的第三首,以同情婉转的笔法抒发了南宋遗民对先帝的思念之情。

史载唐太宗死后,人们把他酷爱的王羲之珍贵的手卷《兰亭集序》装在一只玉匣里,作为殉葬品埋进了他的坟墓昭陵,但后人将昭陵打开却没能见到装有真本的玉匣。“昭陵玉匣走天涯”便借用这段史实暗喻宋帝的骸骨在惨遭元人掘发后又得以妥善的迁移。金粟堆是指皇陵被掘后的残破荒凉的景象。南宋的臣民们得知这个令人羞愤震惊的消息无不痛心疾首,他们哪知宋帝的骸骨被无情地抛弃到何处去了呢?在此,作者借兰亭真帖的失踪,引起人们的系念之情,比喻诸帝骸骨已被秘密改葬兰亭。此处作者运用的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曲折隐晦地向人民传达了这令人安慰的消息。

最后一首,承继前面愤恨、悲哀与伤感的情绪,再次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所怀存的深挚的情怀和那无法掩饰、排遣的亡国之痛。

先帝的诸陵横遭劫难,墓中的殉葬品,当然也随之化为乌有。昔时舜死苍梧之野,忠诚的娥皇、女英,为其抛尽伤心之泪。而如今,国家遭此凌辱,作者的心灵在承受着一种怎样的痛苦啊,虽已几经周折埋葬了诸君的骸骨,但痛苦的心灵怎能平息?回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曾记得,每逢寒食时节,皇帝都要派专使捧着香来扫墓,可现在又如何呢?抚古思今,失落的痛楚萦绕心怀。

封建社会,皇帝乃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忠君思想与民族精神二者常融混一体。面对元统治者掘墓抛尸的行为,南京遗民作出了不屈的反抗。他们通过对皇陵的捍卫来维护汉民族的尊严与独立,从而表现出真诚的爱国热心。这组诗,连贯自如,绵延着一股真挚、哀婉又悲愤的情绪。几乎句句双关,字字含蓄,读来情致幽抑,悲恻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