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清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曰“已开诚斋先路”,甚有见地。杨万里“诚斋体”一个重要特点是,摆脱江西诗派摹拟古人、着意锻造的缺失,在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材;提倡“活法”,捕捉稍纵即逝的自然情趣,给以生动表现。陈与义虽被归入江西诗派,实际其创作实践是超越此派的。
此诗第一、二句摄取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写得景物活,意趣亦活。清晨,庭院树木间有飞鸟啼鸣,引得诗人寻望。“春”,本是红繁绿盛的景象,以及春天的气温、气氛、情绪的抽象总和,然而诗人却居然看见红花绿树,“扶”举这“春”远去。“扶”字极工。着一“扶”,便显得红花绿树有知觉;春为扶的对象,则又将这个抽象的一般,变为有形态的具体。不说春风春雨绿了草树红了花朵,反说红花绿树扶举起春,不但生动,而且翻进有力。谁见过红绿扶春?谁见过春上了远树?然而却又无须真有,它好就好在看似无理而其实有情。红绿扶春上远林,这是诗人向自然寻诗中,一个冥幻式发现,是稍纵即逝的灵感的忽闪,是日常感知的事物在诗人想象中的一个升华。
有了这样一个新警之句,按诗题要求,怎么写下去?诗人竟有点难乎为继了。他还想捕捉一些意象,组合进诗篇,但是电火石花一飞迸,早已无迹可寻。于是用三、四句,对自己得到好句却不能终篇作调侃。而另一方面,他却在满眼春色与兴奋难抑的情绪的撞击中,解悟到了创作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再现了文学创作中一个瞬间的真实,表达了灵感出现的突发性、似乎无迹可求的神秘性的外部特征。与苏轼所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同意。就章法结构而言,此诗前后两句间转换简率突兀,不足为训,但它很有趣地表达了诗学、美学方面的一个见解,还是十分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