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街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此诗以叙述诗人对即将败落的牡丹的怜爱心情为线索,展现了一幅用写意手法画成的残花夜赏图。诗的前两句,带着淡淡的哀愁,写出牡丹花谢的残春烟景,借以衬托出枝头留余花朵的可爱与珍贵。这里“两枝残”的“残”是剩余的意思,但在诗句中却给人花卉凋谢的感觉,无意中起到了点缀牡丹衰败的双重作用。诗的后两句,则随着诗人的思绪延绵,道出了秉烛夜游、观赏牡丹的中心行为,揭示了“惜花”的主旨。
这首诗的风格是平中见奇,平而不淡。首先,诗人咏牡丹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从自己的感受落笔,整首诗几乎都是用诗人细微的心绪变化串结起来的:一开始,看到花朵凋落,感到惆怅和无奈,继而又想到牡丹被吹尽的寂寞,最后秉烛夜赏,得到暂短的快慰和满足。诗歌通过这些情感波澜的起伏,给静态的咏花带来了一种流动感,使站在阶前赏花这一过程显得无比生动,不但让人觉得牡丹花可爱,还让人领略诗人怜花的痴情。此作的立意也很新颖,诗人“惜”花,既未惜她即将失去的国色天香,也未惜她憔悴娇弱,而是怜惜花期的暂短,突出了强烈的时间意识。与其说他是在怜惜将要残落的牡丹花,还不如说是在怜惜那稍纵即逝的一个夜晚,诗人不失时机地珍惜这一个夜晚,尽情享用最后的欢乐。随着诗人怜惜对象的悄悄转移,凋谢的牡丹的形象完全摆脱了俗套的塑造,她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一派零乱寥落的景象,而是在火红的烛光下,数朵竞秀,放射出特异的光彩。与众多咏落红的诗不同的是,作品中衰败的牡丹似乎并没有蒙上多少令人扫兴的色彩,而是在惆怅和失望中留给读者一缕温馨。诗歌的修辞运用反映了诗人敏感的色彩观念,他以夜色的迷茫黑暗与牡丹的红、灯烛的亮进行强烈的对比,并以反复出现的红色来强调美好事物的生命力。对比的反差愈大,那星星点点残败的花朵所构成的图画,就显得愈加美丽。此时的美,巳不再是残缺的美、怜悯的美,而是充满力量的深沉的美。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春,诗人刚由左拾遗转任京兆户曹参军,虽然仍充翰林学士,但诗人已有了难免受排挤的预感。这年春天,他写有三首惜残牡丹诗,一种忧虑失败和孤独的心态流露在笔端,化为对毁坏的美好事物的追恋和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