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燮《譠帛》古诗赏析与原文

姚燮

譠帛连江拥甲斿,胭脂满地泼春愁。

谁怜风雨屯军苦,绿酒红灯自画楼。

这是一首同情百姓和士兵疾苦,谴责统治者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诗,作于1842年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军继续侵犯我国浙江沿海,驻守在舟山岛上定海的将士“衔恩持死力,力尽死何辞”(姚燮《闻定海城陷》),他们浴血苦战,誓死抗敌,但浙东形势仍十分紧张。清朝统治者调兵近万进驻定海,这首诗通过连江所见军旗屯军景象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百姓的痛苦和忧愁,对官僚统治阶级的“绿酒红灯”的生活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旜帛连江拥甲斿”。旜(zhān)帛,赤红的旃旗。甲,士兵的衣甲。斿(liú),古时旃旗上的装饰物。诗一开始,诗人不写连江景色,而写所见的军旗营帐等景象,旃旗飘忽,衣甲闪烁,甬江两岸驻满了军队。句中以“甲”代兵,并着一“拥”字,用字极妙,犹言驻军之多,蜂拥而至,毫无秩序,有如乌合之众。接着诗的第二句由景入情,“胭脂满地泼春愁”,胭脂,原为红色的颜料,句中借指春天的花朵。本来是满眼春光,花朵绯红,春意萌动,景色宜人。然而美好的春天反而增添了无限哀愁。“泼春愁”是说春愁泼洒满地。此句由景生情以“胭脂”的美和满地的愁作强烈的对比,写出百姓的怨愤之情。“泼”字“状飞动之趣”,把自然景色动态化、情感化了,“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孙奕:《履斋诗话》),达到了情与景融,精工与自然相统一的境地。

“谁怜风雨屯军苦,绿酒红灯自画楼。”在风吹雨打中驻扎的士兵生活的苦楚,又有谁可怜的呢?而那些官僚统治者在国家危急之时,仍然躲在画楼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的三、四句承“春愁”而来,作者用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状景写情。三句以“谁怜”发问以道屯军之苦,激起读者的联想和同情之心;末句以“绿酒红灯”为喻,谴责统治者的奢侈和昏庸,以引发读者的憎恨之情。张际亮评姚燮诗云:“气骨雄健,思力沉着,每出一语,皆惨淡经营,能使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复庄诗句题识》)此诗状景抒情,如在眼前,诗人以其思力沉着的笔触,明于着色,工于炼字。末句“自画楼”三字,出语含蓄,用词极巧,清朝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和在英军入侵时贪生怕死的情景,也隐寓于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