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忆钱塘江》古诗赏析与原文

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自古以来咏钱塘江景的诗作甚多,但多落笔于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或写潮来之猛,或写潮势之壮,或写潮声之威,描绘出一幅幅雄浑恢宏的画面,给人以壮美的艺术享受。而李觏的这首绝句,却向读者展现出钱塘江另一幅朦胧秀美的绰约风姿。

起句“昔年乘醉举归帆”,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番观赏钱塘江景的独特机缘、视角和心境。他在《乡思》一诗中抒写过思乡若渴的心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而今带着醉意,乘坐着高扬风帆的航船,溯江西去,回归故乡,胸中自然充溢着无限的欢欣,连那落日、碧山和暮云也定然会被染上新的诗情画意。果然,“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前方天际间隐隐约约的碧山,含着半轮红红的夕阳;江面上满映着落日的余辉和灿烂的晚霞,波光粼粼,风帆片片;像有无数的水仙,身着淡红的衣衫,光临江面,凌波戏嬉,使得漫江红透,水天尽染。这是一轴多么瑰丽神奇的画卷啊!

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在描绘这幅美景时,娴熟地遵循了艺术的辩证法。例如:从诗题来看,应以写景为主、记事为次,所写景色又应以江面之景为主、江岸之景为宾,诗中正是这样,一方面宾主俱至,另一方面又主次分明;写景时,由上而下,上下辉映,自远及近,远近相连,构成了有机统一的艺术空间;诗的前三句是写实,而末句又转成虚拟,一边以实衬虚,一边又以虚化实;落日与前山相连,本是静景,但着一“衔”字,即化静为动;“隐隐前山日半衔”的画面较暗,而与之相接的“满江涵返照”却又闪烁明亮,二者既有映衬,又相协调,因均统一于“淡红衫”这总的色调之中。总之,诗中的所有景物,都经过了诗人的回“忆”和“醉”眼的过滤与幻化,印象不深者便被舍弃或着淡笔,印象深刻者即加以特写和渲染,因而诗歌的意境既显得朦胧缥缈,又显得明丽真切。唯其能如此多样统一,才在狭小的篇幅中绘出了长长钱塘江绚丽动人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