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春秋时代,宁戚自鸣不平,对齐桓公唱了两首《商歌》,郭茂倩将它收录于《乐府诗集》。《商歌》可以视为古老的乐府诗题。“商”是五音中象征萧瑟的秋天的,《商歌》即秋歌,含有萧瑟悲凉之意。罗与之的这首《商歌》,写的却是春天,意思是“贫家独无春”。如成公绥《啸赋》所云:“动商则秋霖春降”。春天对于穷人来说,与萧瑟凄凉的秋天并无区别。“东风满天地”,点明节令,“贫家独无春”,转出题旨。明媚春光,盎然春意,并不属于贫穷人家。这里理性的判断,来自诸多社会现象的概括。“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则是对上述判断的形象的阐发。艳丽的春花,对于背负着沉重的柴薪,步履艰难的穷人来说,怎会有欣赏的闲情逸致。燕语呢喃,在穷人听来,觉得是对他们的讥评。燕子也变得势利了。春天属于富人,赏花踏青,饮酒作乐,陶醉其中。贫富悬殊,劳逸不均,连“满天地”的春光都不能公平对待。诗中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这种不合理的畸形现象。诗人同情穷人,憎恶富人,愤慨社会的不公平。这种义愤是可贵的。
杜审言写过“愁思青春不是春”(《春日京中有怀》),孟郊也说“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这与《商歌》的“春非我春”有类似处。但他们局限于个人穷途得失的感伤,《商歌》是为“无春”的穷苦人鸣不平,自有高低深浅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