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诗歌·林景熙·鹿城晚眺》鉴赏
林景熙
古城仙鹿远,百感赴斜曛。
海气千年聚,山形九斗分。
神鸦饿啄藓,宰木蠹藏云。
何处鸣钲发,春屯又易军。
这首选自《霁山先生集》,是他自宋入元后居家时期的作品。
本篇主要是感怀故旧,略抒江山易主之哀情。
以下逐联解说——
首联:古鹿斜曛
古城仙鹿远,百感赴斜曛。
这是说古城仙鹿的传说,年代已经久远,我对着落日的余晖,按奈不住心潮汹涌,感触万千。这里,诗人引进了一个鹿城始建的传说。据载,东晋学者郭璞为郡城选址于滨海临江的永嘉治所(即今温州市鹿城区),筑建城池。相传建城时,忽有白鹿衔花进城,因称此城为白鹿城,至今(在旧城改造之前),始建时的基本格局保存完好。曛(xūn勋),落日之余光。
颔联:江城风物
海气千年聚,山形九斗分。
鹿城自东晋太元元年(376),始建至元代初诗人赋诗时,正好近千年(约960多年),此举其整数。是说鹿城风物,均为千年“海气”凝聚而成,境内九座蚀余山,宛如北斗星座那样环列跟前,甚呈拱卫之概。海气,此指山海之精气,实为宇宙之精气。九斗分,是说当时郡城有九座山,即:华盖、松台、海坛和西郭四山象北斗的“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象“斗杓”,而黄土、灵官二山作辅弼,因之名城为“斗城”。
这一联补足了首联,对于鹿城的历史、地理和风物等进一步作了申述,使古城更具历史风霜感。
颈联:祠庙寂寞
神鸦饿啄藓,宰木蠹藏云。
在这里,拟先释几个词语——
神鸦,原指常于祠庙中偷吃祭品的栖野乌鸦。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有云:“至神女庙,庙有驯鸦”。客舟将来,迓于数里之外,船过也送数里。土人谓之神鸦,亦谓迎船鸦。范成大所云之“神鸦”,已由野而驯,成为迎来送往的工具。
宰木,即墓木、冢木,俗云“坟头树”。因宰与冢,声近而转训。《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蠹藏云,蠹,蠹虫,此名作动用,即指蛀蚀墓木之害虫。蠹藏云,是说墓木被蛀后留有篆书(2)字的形迹。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如今宗祠祖庙也无人祭扫了,赖此为生的“神鸦”也饿得没法,只好啄食苔藓求生;祖上坟墓也因无人吊祭,缺乏管理,连“坟头树”也为蠹虫所蚀,留下“云”字形的斑斑痕迹。诗人于此极写了“后世寂寞”的悲凉境况,让人深感凄怆。
尾联:闻钲易军
何处鸣钲发,春屯又易军。
当诗人正在沉思“后世寂寞”之时,不知那里传来了击钲之声,原来元军的春屯,又在调动部队换防了。鸣钲,即击钲鸣响。钲(zhēng征),古代铜制乐器,常于行军时用之。屯,驻防,如屯兵。易军,更换军队,即调防。
诗之尾,以“闻钲易军”作结,是在上一联充分描述了数典忘祖,下世寂寞的悲凉景象之后发出的一股哀怨,虽然用语比较含蓄,但仍怀有深深的“江山易代”之痛。
* * * *
这首怀古伤时之作,它借“古城晚眺”兴起追怀故国之思,意深笔婉,情调凄恻,沁人肝脾。林景熙原是宋末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他那冒死收集宋帝弃骨营葬,并植上冬青作标志之义举,大大震耀了当时。后又赋《冬青行》一首,更表示了自己的忠贞与义愤。他的凄怆故旧之作,大都收入了《白石樵唱》之中。其七古《读文山集》有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他的这些浩然正气之歌,确有文天祥的气慨。
在宋末诗坛上,与他同道的还有汪元量。谢翱和郑思肖等爱国诗人与画家,特别令人难忘的是诗画兼擅的郑思肖(号所南)。他行坐寝处,均不忘故国,画兰花,不是倒挂,就是无土。人问为何?他答:土地全给敌人占去了呀! 他写的《寒菊》诗,其中有两句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多么感人,多么深刻。于是,它当然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至于林景熙的许多爱国诗,其中若干也写得既含蓄又深刻。比如:七绝《山窗新糊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防秋疏”,即是给皇帝的关于御敌的“秋防”奏章。诗人见到防秋奏稿竟成了糊窗纸,不禁感慨万千,联想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