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鉴赏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张炎这首词,当于宋亡后他北游元都南归,重游西湖时所作。它借吟西子湖,抒发自已家国兴亡之哀思,全篇词情悽怆幽怨,词风婉丽清空,是张词的杰出代表作。
《高阳台》,首见于僧皎如词,南宋末年词人常用之词调。调名出自宋玉《高唐赋》中载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词谱》以南宋刘镇词为正体。全调一百字,上片四十九字,下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平韵。下片第二句多用一字逗句法。又名《庆春宫》、《庆春泽慢》。
* * * *
此词拟作以下略讲——
一、诠词释句
接叶巢莺——茂密的树叶掩蔽着巢栖的黄莺儿。语出杜甫诗:“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平波卷絮——谓湖面的微波把飞扬的柳絮轻轻地卷入水中。
断桥归船——断桥,在西湖孤山之侧,位于里湖与外湖之间。周密词《曲游春·序》:“平时游舫,至午后尽入里湖,抵暮始入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
蔷薇……堪怜——蔷薇,是在春夏间开花,此时已届春残,故言“堪怜”。贾岛诗云:“蔷薇花落秋风起”(《题兴化园亭》)。
西泠与荒烟——西泠(líng陵),桥名,又称“西凌桥”,位于孤山下。荒烟,意为荒凉。一作“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意。暗寓宋亡后世家沦落之感。
韦曲与斜川——“韦曲”,在长安城南,唐代韦氏世居于此,故名“韦曲”。其地风景佳胜。“斜川”,位于江西星子与都昌两县的湖泊中。陶潜有《游斜川诗并序》,咏其景色。作者引此两典入词,借旧时名胜写当时西湖的残春暮色,隐寓不胜沧桑之感。
见说新愁……到鸥边——听说无愁的水鸥,如今也有了愁。“见说”,即听说。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这句是喻指自己如今要遁迹世外也不行了。
笙歌梦——意指宋亡前的那欢乐生活,有如梦幻一般都消失了。
二、略说片段大意
上片:主要描摹西湖晚春景色
开篇前三句,以碧树、巢莺、飘絮、斜阳和归舟之象,首先概写西湖“春暮”光景;接着“几番游”二句,续写“惜春”;再以“东风”二句,又写了“恋春”与“留春”;末尾三句,则写了“伤春”。
至此,上片是从各个侧面,即以景又以情地多方面去实写西湖晚春景色,又从中夹抒了惜春、伤春之哀情,结尾特别显得沉痛。
下片:着重抒发重游西湖的今昔兴亡之感。
以“当年燕子知何处”换头后五句,总结了旧怨未销又生新愁。其中前三句暗写当年豪门之凋零,后又二句是补说国人新愁之深广。篇末五句,使哀怨与伤感达到了高潮:既不成醉,也不能成眠,既怕飞花,又恐啼鹃,其苦况无以名状。
三、简要点评
清人陈廷焯曾经十分称许此词,在《白雨斋词话》中云:“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王沂孙字)如出一手,乐笑翁(张炎自号)集中亦不多觏。”
诚然,展现词人眼前的是满目凄凉景象,处处是苔深草暗惨状,昔日繁华已成过眼烟云,今后前景更是云低雾罩。所以,词人的哀伤是有来由的,今日读来也可以理解,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能不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况且,词人在词中不论是写景或是状物,都非纯客观的描绘,而是突出抒情主体的“感”与“情”。于是词作虽然缺乏豪放词人那种慷慨激昂气慨,但其词情即是十分浓郁,音韵也很调谐,文字清丽,感情真挚,摄人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