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下各代诗歌与散曲》鉴赏

《宋以下各代诗歌与散曲》鉴赏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自远古发轫,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当它进入了近代史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也跟着整个社会发展历程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每逢出现阶段性变化,一般都是由于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而促成的,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使然。

 

(一)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晚清,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从完全的、典型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古代史也从此终结,并开始了近代史的进程。

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界标,按照当今共识,都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为上限,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为下限,历八十年为近代史时期(一说,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1840—1949年的一百一十年为近代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变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当时社会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这种社会矛盾表现在政治上,就出现了中国人民的各种斗争,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就形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历史的分期上,一般都把八十年的近代史,按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来划分,即分为这样三个阶段: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清代文学发展到了近代,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也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呈现着极其纷杂的特点,它正与社会革命进程相适应。清代诗词到了近代时期,也出现了巨大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把自己推上了一个诗史发展的崭新阶段。它的具体标志,主要是:第一,文学社会功能加大了,其政治性、战斗性日益浓烈。当时诗人们的创作活动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成了近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的新方向。第二,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空前广阔与充实。它似乎可以包罗一切新世界、新事物、新思想,反映的领域若有无边之感。第三,诗歌语言和形式,日趋大众化、通俗化,并出现了群众性的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文学作品与广大民众接触频率也是空前的。第四,作品形式、作品的内容、作品思想均表现为新旧杂陈、进步与反动、变革与保守并存,有的在一个作者身上,也反映了这种复杂情状,明显地呈现了一种过渡性质。其实,诗歌创作上的这种过渡性,正是整个历史和社会本身的过渡性在文学领域的折射。这是近代诗歌,以至整个近代文学的一种基本特征。

 

(二)

 

近代诗歌的发展变化过程,正好同中国近代史的革命潮流的发展过程相吻合,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一、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诗歌

由于新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意识的发生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学在理论上出现新观点,认为:文学应为社会政治服务,反对复古拟似;在创作上,打破了陈腐僵寂局面,反映了新的现实内容,歌颂民众英雄人物,同情人民疾苦,鞭挞和揭露清廷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罪行。于是,一代新文学开始诞生。

首开近代文学新风气的人物是龚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仕途不得志,38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几年小京官,终以屡犯时忌辞官归里。他博学多才,对经学、史学、文学和地理学都有很深造诣;他又是一个具有政治敏感、坚决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思想家和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的启蒙者。他的文富有政治性、现实性和艺术性,想象奇异,气势挺拔,文辞清丽,风格多样,别开生面,影响较大。因此,他又是一位杰出诗人和散文家,世誉其是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与他齐名的还有近代政良运动先驱之一的魏源。他同龚自珍都是今文经学家,并“以经济名世”,提倡实际有用之学。魏源诗文,作风平实,内容丰裕,但少浪漫色彩,其影响较龚自珍为小。

在此时期,还有其他许多作家:如号称“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张维屏、杰出政治家兼诗人林则徐和出身贫寒的苏州布衣诗人贝青乔等等。他们都写了不少具有现实内容,表现爱国精神的诗歌。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就是汇成整个进步文学潮流的另一股重要支流——太平天国革命领袖的诗文。其主要作家有洪秀全、洪仁玕和杨秀清等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前瞻性的进步意义,倡导一种“朴实明晓”的文风。

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歌

政治改良运动展开的同时,也产生了文学改良运动,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夏曾佑和谭嗣同等人就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革命”等口号,并试作“新诗”。当然,这种“新诗”,只是梁启超后来所说的“旧风格新意境”罢了,并非“五四”以后的新体诗。

这时期最早从理论到实践给“诗界革命”开路的先行者是黄遵宪。他是一位杰出诗人兼外交家,也是后来成为“一面旗帜”的人物。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和蒋智由等人,在变法前后,都写了一些具有新派面貌的诗歌。改良主义领袖人物康有为,也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家。但在变法失败之后,随着政治上日趋反动之后所写的诗作,可取者不多。

与改良主义运动同时出现在晚清诗坛上的,还有各种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大大小小诗派。如:以王闿运为首的仿汉魏六朝的“湖湘诗派”,以张之洞和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中晚唐诗派”,以李希圣、曾广钧为代表的“西昆体”诗派,以及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同光体”的宋诗派等。“同光体”的主要代表是陈三立(江西派首领)、陈衍(闽派首领)、沈曾植(浙西派首领)和袁昶等。一般认为,他们完全模仿宋诗所作的诗歌,不是生硬晦涩,就是堆砌枯淡。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诗派的评价,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究竟怎样评估为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诗歌

这时期,诗歌已成为革命斗争的一种重要武器。女革命家兼诗人秋瑾的诗,慷慨高歌,爽朗豪迈,其基本内容是忧国伤时,憎恨清廷腐朽统治,并张扬自我牺牲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时,章炳麟、邹容等人,也写了一些小诗,抒发怀抱,鼓吹革命。在诗坛上最活跃的是“南社”诗人。其中著名的有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和周实等诗人。他们均是“南社”这个进步文学团体的创始者或重要作家,这里特别著名的是柳亚子。他的诗歌富有政治性,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精神。不管就其为人或者诗歌,他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诗歌发展方向和取得的实绩来看,近代诗人辈出,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进步倾向是其主流。这与我国古代若干历史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传统的新发展,并为“五四”以后我国诗歌的彻底革命准备了条件。回顾历史,在我国历代文坛上,常常出现一些负有一代之盛名(若干是占统治地位的),而后在文学史上地位却并不显的诗歌流派:如晋代的“玄言诗”、梁陈的“宫体诗”、初唐的“上官体”、唐末的“香奁体”、北宋的“西昆体”、元末的“铁崖体”和明代的“台阁体”,以及晚清的“同光体”等等。其中若干在当时虽然都是统治诗派,但却不是诗歌成就的最高代表者。而在近代,特别是后半期的情况,就起了很大变化,它既是统治诗派,又是这个时期诗歌成就的主要体现者。这里的原由,值得好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