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鉴赏

《两宋词·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鉴赏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篇是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守边四年期间的作品。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曾称为‘穷塞主之词’。”今仅存此一首,余均散佚。

《渔家傲》词调,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才见此调,且填词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此为北宋流行歌曲。此调定格:双调,共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句七字,一个三字句,句句用韵。另有人用它来作“十二月鼓子词”。

* * * *





这篇词着力描述边地艰苦生活,并慨叹功业垂成和思乡之情,多悲苍之声。现分片加以详讲——

上片:边寨荒寒与孤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泛指边地,此指延州的所在区域。延州是当时防止西夏侵宋的军事重镇,地处边陲,故词称“塞下”。这里的秋景似乎与内地不同。你看,春来秋往的候鸟——大雁也对此毫无留恋之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衡阳,今湖南省市名,旧城之南有回雁峰,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这两句点明地点与季节,特别说明此地之秋季风光的异样之状。你听——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里说的边声,即边地的一种悲凉之声。有人说它是“指风吹草木所发出的凄厉之声”。实际上是边陲地区所特有的那种笳声、鸟鸣、马嘶和风啸综合的声音。正如李陵《答苏武书》中所写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种“边声”,随着军营中号角四处响起,造成一种浓重的悲凉气氛。

在这种气氛下,一座为群峰迭嶂所包围的孤城出现了。它浴于“长烟落日”之中,而城门却是紧闭的。这句语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但作者用的是反衬法,是反其意而用之。为什么太阳一下山,城门就关闭呢?

原因是这里形势紧张,守军处于不利地位。何以见得? 把上边的那“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和“边声”、号角声等一连串物象、事象加以组合,就是一幅充塞肃杀之气的战地画面,你说,怎么不城门紧闭?还可得到更深刻的答案。据史载,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宋仁宗时,国家积弱积贫,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范仲淹就在这种屡败之下,临危受命,从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的。而延州又是西夏出入的要冲,战后城寨殆尽,戍兵散处城中,皆无壁垒。试想,不“闭关自守”,又有何法?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更深层的内因是宋廷一贯推行“重内轻外,一味退让”国策的结果。

下片:忧国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边两句,是词人自抒怀抱。作者受命以来,防守危城,时日一长,不免有怀乡之情,但“举杯消愁愁复愁”。为何“愁复愁”呢?答案就是藏在下句“燕然未勒”之中。这里,词人引入了燕然未勒之典。据《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外蒙古境内。勒,刻也。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之大功。因此,感到凯旋回乡的前途茫茫,不免神伤。

接着,下边三句说——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说,边城深夜,羌笛声声,悠远凄清;大地尽盖着皑皑的秋霜。这原是大家入睡的夜阑人静之时,可是军营中的将士们,夜不成寐,一日复一日,弄得将军白了头,征夫落下泪。此处的羌管,即指羌笛,因笛子出自羌地,故名。这是我们北方民族常用的管乐器,其声情凄清。

至于“将军白头”、“征夫落泪”,究竟为了什么呢?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很一致,但一个共同的原因,都是由于“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致。因为大家都希望在自己戍边期间获胜,早日凯旋返里,同亲人们团聚。然而,面对眼前惨状,欲达此愿,似乎杳杳无期,怎不忧心重重?

范仲淹一生功业彪炳,此次临“败”受命,认真选将,勤加练兵,招抚流亡,加固城防和广为联络诸羌,已为西夏所惧,不敢随意侵犯。这首词情调虽较悲凉,但仍反映了他的爱国热忱,报效社稷的壮烈情怀;也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征夫思乡之情。这在北宋初期的词坛上,实为凤毛麟角之作。

* * * *





这篇词作,有一个很惹人的特色,值得重视。此词虽然也是描写边塞之事,但它的内容、风格和韵致,却同唐人的边塞诗的情调相迥异。范词既写了边城的孤荒峻寒,以及将士们的劳苦与牺牲;同时,也披露了师老无功、忧国恤卒的热切心境,复杂心态尽现词篇之字里行间,沉郁悲壮、真情袒露,不假雕饰。而唐人边塞诗却较为单一地表现了一种征南逐北,建功异域的情状,其韵调,往往慷慨激昂,雄厚浑朴,洋溢着乐观精神,而较少凄怨之声。

范词与晚唐、五代词相比,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两者在内容、风格和情调上,各有若干不同。就其整体而论,晚唐、五代词题材窄小,内容贫乏,风格或轻弱或秾艳,当然,也不无清丽可人和雄阔之作,但到底所占不多。而范词,首次大胆地引边塞之事人词,不但描写塞外风光,而且直接反映战事题材,突破了传统词作只偏重反映男女恋情、闺阁琐事和个人身边生活的束缚,第一次开拓了宋词自己应有的特征与境界。其实,从他现在传世的六首词中,就可发现宋词后来发展为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两大词派,其因子就寓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