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棱·唐多令》原文赏析

《蒋玉棱·唐多令》原文赏析

函关吊古,题犹龙阁上

风劲角弓遒,霜晴塞草柔。倚雄关、回望神州。东峙嵩高西太华,少一柱,砥中流。

铸错恨难收,丸泥志倘酬。莽尘沙,无地埋忧。我欲凌虚呼尹喜,随老子,跨青牛。

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之作,往往容易泥于古事,放不开笔,写得滞重呆板,缺少活气。这首词却能不泥于古,流利跳宕,运笔灵动活泼,充满生趣,使读者如凭雄关,如见古人。

函关,即函谷关,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名。亦称崤函。关城在谷中,秦时日入则闭,鸡鸣则开,凭仗天险,很难突破,只要有极少兵力,即可扼守。故《东观汉记》二三《隗嚣载记》云: “嚣将王元说嚣曰: ‘元清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 ”极言其地势险要。后世有许多人在诗文中写到函关。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因此,函关上建造了纪念老子的“犹龙阁”。犹龙,老子。孔子见老子,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后世称老子为“犹龙”。这首词的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以上这些有关函谷关的古事,又灵活地把它们写入词中。上片写关山之雄丽。“风劲角弓遒,霜晴塞草柔”,点明时令。王维《观猎》首句云: “风劲角弓鸣。”此处改用一“遒”字,与下句“塞草柔”之“柔”字相对。函关因此愈显多采。作者倚凭雄关,回望神州大地,东有中岳嵩山,西有西岳华山,中间又有砥柱山,三山耸立,撑持天宇,祖国河山,无比壮美。函关在这样壮美的背景上,雄峙千古,能不令人赞叹! 嵩高,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古称外方,又名嵩高。因处四方之中,山形高大,故称。《史记·封禅书》: “中岳,嵩高也。”太华,即西岳华山。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 。《山海经·西山经》: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三门峡附近的黄河中流,有山名底柱( 又作砥柱),故成语云“中流砥柱”。作者在词中用语比较灵活,“少一柱,砥中流”。既可使读者想到黄河中流的砥柱山与嵩、华並峙,共擎天宇的壮丽景象,又可能使读者理解为嵩、华东西高耸,中间缺少一个撑天之柱,函关雄峙,正可砥柱中流。两解均不伤词意与词美。抒情之作,有时可以活解。下片抒怀。“铸错恨难收,丸泥志倘酬”。既因函关而发,亦就时局而言。鸦片战争以来,国门被帝国列强用枪炮摧开,丧权辱国之事,接连不断。神州大地,几无静土。如同古人所云“六州铸错”,“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孙光宪《北梦琐言》)。作者说: “莽尘沙,无地埋忧。”面对现状,作者深感忧愤,所以他想要呼唤函关守令尹喜,跟随老子,一起跨青牛,凌虚而去。这首词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对关山的赞美,又有对时局的忧虑,对古人的追慕。作者怀古伤今,有感而作。不过,时过境迁,后世读者将更多地注意到山河与古人,从中得到丰富的美感,觉得这两方面更耐人寻味。作者意在彼,而读者意在此,这是文艺鉴赏过程中常有的事。这就是“接受美学”中所说的“视界改变”。明乎此,我们就能从这首词和别的艺术作品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