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满江红》原文赏析

《朱彝尊·满江红》原文赏析

塞上咏苇

绝塞凄清,又谁把、秋声留住。斜阳外,寒沙摇漾,乱山无主。瑟瑟乍惊心欲碎,茫茫不管愁如许。伴西窗、灯火坐黄昏,萧萧语。

催一夜、茅檐雨,搅一片、霜林杵。为伊想遍了、别离情绪。酒渴三更人散后,月明千里鸿飞处。梦沧江,添个钓鱼船,风吹去。

朱彝尊这一首词收于他的《茶烟阁体物集》中。体物词盛南宋,张炎、王沂孙、周密等特别擅长,都是托物寄情的。这首词近于玉田的清超放逸,尤以结尾三句为似。

朱彝尊康熙三年(1664)年三十六,过居庸关去云中,即所指塞上。时在他未仕之前,词句句写塞外乱苇,句句又贯穿着离愁别绪,还反映他作个沧江渔父的潜在心愿。明清和明清之前,塞上多苇,水畔寒沙,乱山沟谷,所在多有。金诗人刘著咏边城芦苇云:“八月秋风山未雪,芦花藉藉已漫天。”

体物词,骤读起来,只是主体对环境的感受,但实际上是写某种事物。这类词一般多写花卉。南宋体物词,多江南风物梅、菊之类,朱词所写,却是塞外风光和芦苇。

朱词的层次也很多,上片开始二句:“塞外凄清,又谁把秋声留住。”先写明自己孤身在塞外,感到塞外草衰的凄清气氛。下一句象欧阳修《秋声赋》问秋声如何而来一样,是点题,这里秋声是从苇丛发出,但不明写,张炎《声声慢》:“甚江篱摇落,化作秋声”,则是明写。唐钱珝《江行无题》:“人居芦苇岸,终夜起秋声。”芦苇的秋声却正是朱词所写。

“斜阳外,寒沙摇漾,乱山无主”三句,就是进一层写苇的生长地方。象张玉田《玲珑四犯》: “流水人家,乍过了斜阳,一片苍树。怕听秋声,正是旧愁来处。”所写的秋声来处。也象王沂孙《长亭怨》:“水远,流水外,乱山更远。”所写有水处,有乱山处。与张玉田《长亭怨》写在燕蓟塞上:“记横笛,玉关高处,万里沙塞,雪深无路”,情貌也略似。“寒沙摇漾”是长长寒沙有成片芦苇摇荡秋风中,“乱山无主”写乱山沟中,乱生芦苇,并没有人管。王沂孙《无问》有“寒渡雁门,……乱山如此”句,山地年年有雪,所以也长芦苇。《代州志》讲雁门关雁必待成群才过,口衔芦苇一枝,用以防鹰的袭击,正指这一地区。王昌龄《出塞曲》: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可见塞上芦苇之多,所以体物词在于不言而喻。

后面“瑟瑟乍惊心欲碎,茫茫不管愁如许。”二句,上句讲所作秋声,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下句讲茫茫一片使人愁绝,《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张玉田《甘州》: “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正是这一句的含意。

上片结句:“伴西窗灯火坐黄昏,萧萧语。”点出主体,说一片芦苇萧萧声伴词人呆坐,黄昏点上灯火,寂坐西窗,像和词人相语。这是朱彝尊独到句,把芦苇拟人化。总之芦苇声凝结着词人的无限乡愁。

下片,以主体为主,向更深层次写去,更自然,更活。

首二句:“催一夜、茅檐雨,搅一片、霜林杵。”全用词人夜间茅屋中的体会比拟。金词人吴激《芦花》诗:“秋声风似雨”,所以词人也说苇声像催下了一夜的打到茅檐上的西窗夜雨。连上片结语,能令人联想李商隐《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是引人乡思的句子。下句“搅一片霜林杵”,意思是象搅乱一片红叶枫林的砧杵。这里用了李商隐《出关宿红豆馆对丛芦有感》:“一任荒城伴夜砧”的意思,比作砧杵声。罗邺《芦花》: “枉随红叶舞秋声”,则是说像枫叶声加杂砧杵声。秋深红叶渐落,王沂孙《水龙吟》:“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这是形容霜林落叶的,所以这句正是芦花的砧杵声伴随丹枫落叶声。下句小结苇与苇声说: “为伊想遍了,别离情绪”,就是为芦苇想遍了所引起的种种离情别绪。朱彝尊家秀水梅会里,营竹坨,有池塘,种苇,自号小长芦钓师,则他乡思之深,可想而知。最后五句纯写由芦苇引起的最深层思想。词说:“酒渴三更人散后,月明千里鸿飞处。”这两句说酒后感到渴时。正三更天客散之后。又是月光明照千里,可以想见所见北雁南飞,它们要去的地方。这时芦苇引起了归思,结三句说: “梦沧江,添个钓鱼船,风吹去。”意思是于是夜间便梦到沧江之上,忽然添了一个钓鱼船,载着我又正好有好风吹送到家乡。《燕都游览志》云:“韦中贵(宦官)别业四围多水,荻花芦叶,塞雁秋风,令人作江乡之想。”这段话恰和这首词结语含意相合。张玉田《长亭怨》别陈行之:“独棹扁舟,浩歌向清风来处。”又《忆旧游》:“故乡几回归梦,江雨夜凉船。”情调近似。文天祥诗:“沧江棹影荻花凉,欸乃一声江水长”,正是朱彝尊最后追求的隐居境界。

朱彝尊的体物词,与张炎一些词近,但写得较明快,没有南宋亡国前后文人体物词那样委曲隐晦。也不尚警句,比较自然,是清词特色。朱氏喜漫游,和张炎也相近。这首词颇显示朱氏学问渊博特点,咏苇皆有所本。词通过物写出出塞感情,还乡意愿,出自胸怀,在当时情势下,也象陆机入洛,却写有《招隐》 之类诗篇,本篇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以小长芦钓师自号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