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廷纪·百字令》原文赏析
将游鸳湖,作此留别
啼莺催去,便轻帆东下,居然游子。我似春风无管束,何必扬舲千里? 官柳初垂,野棠未落,才近清明耳。归期自问,也应芍药开矣。
且去范蠡桥边,试盟沤鹭,领略江湖味。须信西泠难梦到,相隔几重烟水。剪烛窗前,吹箫楼上,明日思量起。津亭回望,夕阳红在船尾。
项廷纪在青年时期,曾游历浙江、江苏、江西等地。这首词是他在离开家乡(杭州)去游鸳湖 ( 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的前夕作的,用来告别亲友。词人以比较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他对即将游湖的诸多想象和兴奋心情。
上片起三句,交代题旨: 离家出游,包括出游的时间(流莺欢唱的春天)、使用的交通工具(轻快的帆船); 嘉兴在杭州的东北,故曰“东下”。这三句,笔调轻松,音节轻快,表现了作者对游湖的渴望和游湖前夕的愉快心情。“居然”一词用得很幽默,杭州距嘉兴区区二百里,算不上什么远游,对于游者来说,也称不上什么游子。但作者却竟然称起“游子”来了,这似乎有些出人意表。“居然游子”,不是自矜自衒,而是自谑自嘲。“我似”两句,承“居然游子”从正面作进一步解释,作者生性疏慢,自比春风,无所管束,既然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去“扬舲千里”呢?在作者看来,“我似春风无管束”,悠然自得,欲东则东,欲西则西,要比“扬舲千里”自由得多,所以,这样的短途旅游,称为“游子”又有何妨? “官柳”三句,转写想象中的路途景象。“官柳”,泛指道旁或河岸上的柳树。“官柳初垂,野棠未落”,词美,景美,其对仗之工亦不下于老杜“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西郊》)。这里写官柳、野棠,川波岸柳,柳眼初放,野棠满树,皆早春之景,故云“才近清明耳”。上片结二句,预卜归期。“也应芍药开矣”,点明归期应在夏初(芍药夏初开花)。这两句,是作者自问自答,也是告诉“留别”的人,一般“留别”诗词,往往都有这类交代。
下片换头三句,承上片“东下”之意,点明“东下”的目的地及思想动机。“范蠡桥”,未详确址,嘉兴有“范蠡湖”,传为范蠡偕西施隐居处,桥或在其地。范蠡佐越灭吴,功成身退,逍遥五湖,古代知识分子多奉为楷模。作者就明确表示要学习范蠡。“沤”,通“鸥”,水鸟,北齐刘昼《刘子·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后人以“鸥盟” (与鸥鸟为友) 比喻隐者生活。这里作者初萌江湖之念,故词中用 “试盟”、“领略”字样,下词运意很有分寸。“须信”以下五句,都是预料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西泠”本是杭州西湖孤山下的一座桥,这里代指作者的故乡杭州。“相隔几重烟水”,“几重”强调烟阔水长,梦魂难越,因此即使想在梦中回家也不容易。“难梦到”三字,把思乡之情写得委婉深切。后三句,即是对亲人的怀念。“剪烛”句借用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句意;“吹箫”句借《列仙传》箫史、弄玉故事,都是写作者夫妻团聚相爱情景,看来这首“留别词”主要是写给妻子的。但作者说: 这种眼前的相亲相爱,都要随着明日的轻帆东下,而只能在记忆中去“思量”了! 结句“津亭回望,夕阳红在船尾”,是作者想象中起锚东下时的情景。“津亭”,设在渡口上的亭子,往往是水路饯别之处。作者轻帆东下,背夕阳而去,所以才有“夕阳红在船尾”的景象。“夕阳”一句,不仅意境绮丽,而且与起句“轻帆东下”相照应,极见作者巧思。
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将游鸳湖激起的感情涟漪。其抒情笔法,有在叙述中直抒其情者,如“且去范蠡湖边,试盟沤鹭,领略江湖味”等,皆是其例。有借景抒情者。作者所取之景,为啼莺、花木、春风、轻帆,以至“夕阳红在船尾”,画面皆轻倩明丽,所寓之情,虽有离情的凝重,但总以轻松欢快为主调。且词中所有的景物,除“啼莺”外,皆出以想象,景真情真,如同亲历,这也说明作者生活经验及想象力的丰富。项廷纪自称“幼有愁癖” (《忆云词甲稿序》),是一位以善写愁苦之词见称的词人。此词风格则比较明快、开朗,当属项氏词的别格,这也是我们读这首词应当注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