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减字木兰花》原文赏析
诸葛菜
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
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这首词以“诸葛菜”为题,所抒写的却是蜀相诸葛亮的壮伟业迹和磊落心迹。“诸葛菜”,即芜青,又名蔓青,俗称大头芥。其根呈扁圆形,多肉,且有甜味。据《嘉话录》载,诸葛(亮)所至即种蔓青,因呼为“诸葛菜。”正因为诸葛其人与其菜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作者才有可能以善于翻空出奇的诗笔,将咏人与咏菜糅为一体。
词一开篇便托出对诸葛亮的极度景仰之情。“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 “将星”,即指诸葛亮。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志在必得。然而,天赋其才而不假其年。是年秋八月,未奏克获之功,他即病卒于五丈原。后人曾因此而感慨系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这里,“将星落”,即隐喻诸葛亮不幸病逝。谓之将星,当是本乎《晋阳秋》中的一段记载: “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但将星虽落,其名却永震寰宇。“留得大名”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诗中“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句意,对诸葛亮千秋彪炳的赫赫英名表示由衷的向往与赞叹。吟咏诸葛业迹,却不着笔于其生前志,而落墨于其死后名,这是为了在更寥廓的时空内表现其功业的永垂不朽。如果说这两句还只是概写其人而不及其菜的话,那么,接着,“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两句则将其人与其菜捏合到一起。“老圃”,通谓老菜农、老园丁,如《论语·子路》有“吾不如老圃”语,苏轼《杭州牡丹诗》亦有“欲师老圃问樊迟”句。但此处却是指植有诸葛菜的园地。诸葛菜有秋冬两季成熟者,也有四季皆可成熟者;其肉可鲜食,亦可盐腌、制干后食用,是最适宜戎马倥偬之际种植的蔬菜。因而,诸葛亮率师出征时,每抵达新的驻地,总是迅速命令部下种植它,以备不时之需。“老圃春深”,是说植有诸葛菜的园地里春风骀荡,春意盎然,预示着丰收在望。“英雄”,亦指诸葛亮。“尽瘁”,即尽力而为,至死方休。传为诸葛亮所作的《后出师表》有云“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尽瘁心”,乃由此脱胎而来。本来“老圃春深”,与“英雄尽瘁心”之间并无关联,但为改善军中伙食计,“所至即种蔓青”,却不失为诸葛亮“鞠躬尽力”的表现之一。因此,在作者看来,这“老圃”中的融融春光,正可映射出诸葛亮的心迹。
过片后“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两句专就诸葛菜着笔,而让诸葛亮其人暂时隐于幕后。“浓青浅翠”,形容诸葛菜的色彩斑驳不一。之所以如此,想来是因为种植的时间有先有后,故而其色调或“浓青”,或“浅翠”,难以划一。但这样却正可避免单调,得浓淡相映之致,尽深浅互补之妙,令人更加赏心悦目。“驻马坡前无隙地”,则是说诸葛亮行军驻马的山坡上遍植蔓青,几乎不见一点空隙,正所谓寸土不废,地尽其用。而这又该耗去事必躬亲的诸葛亮多少心力?因此,这两句虽是描写诸葛菜的多姿多色与无所不植,但透过作者言此意彼的笔法,诸葛亮的“尽瘁心”却亦隐约可见。结尾“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两句故意转换人称与视角,设为诸葛亮的内心独白。“此味”,指诸葛菜的独特风味; “臣”,乃诸葛亮自称; “布衣”,指代平民。诸葛亮《前出师表》有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苛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臣本布衣”句显系化用其意。诸葛亮一生于荣华富贵无所求,唯求恬然自安,与物俱化。他之所以弃耕从戎,为“两朝开济”而“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盖因感念蜀先帝刘备“三顾草庐”之殊遇,而绝无功名利禄的非份之想。因此,他始终自甘淡泊,且以“布衣”自许。而诸葛菜,味极清淡,恰如诸葛亮之为人,所以说“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以第一人称出之,为的是更剀切地剖白诸葛亮的磊落心迹。涉笔至此,孰为主,孰为宾,已浑灏一气,难以分辨,但觉其兴会悠远,思致空灵。
这首词切入的角度颇为别致。诸葛亮一生功业煌煌,可供吟咏的题材十分丰富。为了不致落入前人窠臼,作者在谋篇时故意略其“荦荦大者”,而由诸葛菜入手来驰骋才思,力图“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不能不说是独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