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念奴娇》原文赏析

《屈大均·念奴娇》原文赏析

秣陵吊古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

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屈大均于三十岁时(1659年),仍未返服,以圆顶僧人的身份访问金陵,住在灵谷寺。他谒过明孝陵,写有《孝陵恭谒记》,并有《秣陵》二首,《灵谷寺》三首,《吉祥寺古梅》五首、《五人墓作》等诗作。这首《秣陵吊古》词亦当作于此时。他这次在金陵还访问了钱谦益于芙蓉庄,这期间王士祯有《寄庐山一灵道人越中》诗,朱彝尊有《寄屈五留金陵》诗等,可见这些明遗民名流过从唱和还是很频繁的; 屈大均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显示对故明的眷恋之情。这首《念奴娇》词也就是抒发这些怀古的幽思。金陵这个地方的名称,历史上是多变的,如: 白下、建邺、建康、江宁、秣陵以至南京,都是指的这个地方。不过,地域、建制、管辖范围有时可能有些差异。秦改金陵为秣陵,晋以建邺为秣陵即今江宁,说来说去还是这个地方,秣陵这个名称不常见,所以需要说明一下。金陵这地方历史上变化很大,大体上体现了中国的兴衰史;特别是它曾经是吴、东晋、南北朝的南朝宋、齐、梁、陈等六朝的首府,明太祖朱元璋也奠都于此,死后并葬于此。明成祖朱棣夺位后迁都北京,金陵仍作南都并有一套南都的内阁班子,直到明亡之前仍保持着繁华局面。所以金陵有它的兴衰荣枯两个侧面。每当盛时,真是冠盖往来,觥筹交错,轻歌曼舞,管弦不绝,王、谢堂燕,穿帘入幕,秦淮画舫,隔江唱和; 而当一个王朝没落的时候,则是风流云散,梧院深锁,金钿委地,人去楼空。明末虽未见到这些名句的描绘,一部《桃花扇》的演出,也就够回味的了。正是要和这首秣陵吊古相对照,以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印象。

屈大均写这首词时,已是1659年,即清顺治16年,他在词的开头一句还是以“萧条如此”定音,这说明他的心目中还是明朝末年当时的萧疏景象。所以他接着说何必再去苦忆金陵当时的那些佳丽呢! 她们都已风飘云散了。下面再承接两句:“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不必怨花怨柳,他们并不能使人迷惑,而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六朝灭亡有它自己的内在原因,当国者自己毁坏了自己的国家。当这些人把国家搞到快灭亡的时候,那就会风雨骤起,笳鼓齐鸣,战祸临头了,天都改变了颜色,这就是“玉笛”、“金笳”、“吹得”几句所描绘的情景和因果关系。这里说的是六代,其实明末也是如此。当侯方域、李香君这些人离散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上片最后两句:“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正是说,金陵所经历的兴亡次数太多,每当亡国的时候,难免要洒泪,而秦淮河是不大的,恐怕容纳不了这多泪水! 这话是多么沉痛。上片起承转合至此告一段落。

下片则藉助一些故实和自然形象,再加深一层来挖掘。“燕子无情”是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诗句,说燕子无情地飞走了,其实是冤枉了燕子,而是象征王朝的王、谢这些望族衰落了,旧宅第已换了人家,燕子不得已才飞走; 下面一句说得对:“又怎忘兴替”,燕子通过宅第的变换,是会记得主人家的兴衰更替的情况。接着又用了自然地理形势和王气盛衰的传说两个句子:“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对历史的变化发出了一番议论。“虎踞龙蟠”是说地形险要,诸葛亮论金陵地形曰:“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李白也有“龙蟠虎踞帝王州”之句;“王气”,刘禹锡诗《西塞山怀古》有“金陵王气黯然收”句,是说吴国国运告终; 古人迷信有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国亡则气竭。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他认为龙蟠虎踞地形虽好,但也不能恃以无恐; 不能善自为政,也就难得保持长久,如今莫不是王朝又更迭了吗?他的这种论述,还是比较客观的。既已如此,也无可奈何,还是看看自然景物在历史中的变化吧,“灵谷梅花,蒋山松树”还是比较长寿的,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至今犹在。灵谷寺前身为开善寺,在钟山南麓独龙阜,朱元璋要在这里建孝陵,将开善寺东迁,现址改名灵谷寺,有无梁殿、梅花坞等景。蒋山即钟山,吴时为蒋于文立庙于此故名。孝陵等处有石人石马,最后以“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作结。世事变幻无常,问问石人你们还能记得这些历史经历了多少变迁吗?语极感慨隽永,耐人寻思。

历代词人有不少怀古好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等都是感奋人心的绝妙好词。屈大均的这一首怀古词虽是后起之作,应当说也是写得不错的。